正文 中美教育對比:虎媽式教育成績與幸福感難兼顧(1 / 1)

中美教育對比:虎媽式教育成績與幸福感難兼顧

6月3日電 據美國《紐約時報》3日報道,專家對中美育兒方式進行比較,發現中式教育能讓孩子取得更好成績,但同時也可能抑製幸福感。美國家長則更側重培養孩子自主性。

《紐約時報》稱,在北京,人們非常清楚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差異,這裏有許多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家庭,以及各種各樣的育兒方式。在北京的父母中間流傳著這樣一則笑話:如果孩子在考試中得了99分,美國家長肯定會大加讚揚。但是中國父母則會說:“怎麼回事,為什麼沒考100?”

四位著名兒童發展專家對中美父母的育兒方式進行了比較,並研究了哪種方式能取得更大成就。上麵的趣聞裏觀察到的差異,就是他們的新報告的主題。這項研究關注的不僅是學習成績,而且還有情感健康,而且在評分中對這 兩個方麵給予了同等的重視。換句話說:學習成績的確重要,但幸福也很重要。

《培養學業有成的幸福小孩:中美教育的啟示》(Raising Happy Children Who Succeed in School: Lessons From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是發表在《兒童發展視野》(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雜誌6月刊上的一篇文章。它或許是對“虎媽”(Tiger Mom)的學術回應。

“虎媽”式家庭教育因為亞裔美國作家蔡美兒(Amy Chua)而廣為人知。蔡美兒在她的書《虎媽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中,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亞洲及美國的亞裔家長不惜一切代價,讓孩子在學業上取得成就的教育方式表達了讚揚。

這些學者的結論措辭謹慎,並借鑒了近40項研究:雖然高壓、控製嚴格的“虎媽”式家教的確能使孩子們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特別是在數學和理科方麵,但它可能會“抑製孩子的幸福感”、“抑製孩子的情緒功能”。

該文章的作者分別來自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香港中文大學和加州大學河濱分校。

這兩種育兒方式的主要差異是什麼?研究人員表示,首先,不管中國父母是住在中國還是美國,他們都要比美國父母“更深地介入孩子的學業,這種介入早在學齡前就開始了。”他們說,單是這一點,就教會了孩子們更重視學業,促使他們去獲得更好的表現。

與之相對比,美國父母則著重於培養孩子的自主性。中國父母更關注於失敗。研究者指出,“和美國父母相比,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成就強調得較少。相反,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孩子的錯誤上。”

研究人員認為,中國父母更可能對孩子說,“你在12個人裏隻排第六?”而不是像美國父母那樣說,“你真聰明!”

研究人員稱,如果中國孩子失敗了,父母會說他們如何如何缺乏能力,或者是不夠努力。如果美國孩子失敗了,他們的父母則會“把失敗最小化”,如把關注點轉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換言之:中國母親的確更愛挑剔和控製,而美國母親的確更愛給予支持——雖說也許有些盲目。

不過研究指出,中式教育“預示著孩子將取得更大的成就”,意即更高的分數。作者們寫道,“這種差異不太可能隻是表象,由於中國孩子的積極性受到父母態度的強烈調動,這讓他們占了“上風”。

作者認為,美式教育就其本身而言,能產生“更強的情緒功能”。

他們寫道,“在美國,盡管學術功能受到重視,但其他類型的功能也一樣,父母強調的是孩子的全麵發展。”

人們不禁要問:這兩種方式能夠融為一體,從而產生最佳功效嗎?研究者就此寫道,“父母會高度介入孩子的學業,不過方式上會更支持自主性,而不是加以控製,從而同時促進孩子的學業和情緒發展。這將意味著,讓中國父母減少對孩子的控製,讓美國父母更多地介入對孩子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