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韓關係:站在新起點上(1 / 3)

中韓關係:站在新起點上

高端訪談

作者:嶽巍

7月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首爾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

作為亞洲的兩個重要國家,中韓關係升溫對於區域內政治經濟格局必然產生影響,相關國家也對這次訪問以及這次訪問傳達的信息非常關注。

如何看待中韓關係的發展脈絡和未來,特別是目前的這種升溫趨勢?如何解讀中韓關係發展對區域格局的影響?為此,本刊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主任,中韓友好協會副會長、原中韓聯合專家委員會中方執行主席張蘊嶺。

中韓關係升溫是水到渠成

領導文萃:1992年建交之後,中韓關係的發展取得了哪些成果?都有哪些特征?

張蘊嶺:1992年中韓建交以來,到2013年中韓兩國雙邊貿易額達到2741億美元。目前,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的投資市場,韓國與中國的貿易超過與美日的總和。韓國是中國第 三大貿易夥伴、第四大投資來源地。

此次訪問,習近平的隨行人員中有超過250人的龐大經濟代表團,訪問期間,習近平出席了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中韓商務論壇”,參加這次論壇的中韓企業界人士達到420多人。這顯示出中韓兩國目前政治與經濟交流的共同繁榮,人們對於中韓政治經濟合作的成果與前景充滿期待。

中韓兩國領導人會談結束之後,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聯合聲明》。兩國元首還共同見證了兩國外交、可持續發展、金融、環保、地方、海關、人文、傳媒等領域多項合作文件的簽署。中韓元首承諾,將共同努力爭取在今年年底前完成中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雙方同意在首爾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

兩國元首一致決定,進一步豐富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內涵,使兩國成為實現共同發展的夥伴、致力地區和平的夥伴、攜手振興亞洲的夥伴、促進世界繁榮的夥伴。

中韓兩國差別很大,政治製度不同,有長期的曆史交往,打過仗,也有爭端,但是,兩國能夠聚同化異,發展關係,走得很近,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這實屬不易。1992年中韓建交本身就是個突破。在冷戰結束以後,中國調整了對朝鮮半島的關係。過去隻有對朝鮮的關係,與韓國建交就等於我們承認了南北雙方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我們過去和朝鮮的關係比較特殊,所以一直到冷戰結束以後,我們才跟韓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與韓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有政治含義,更重要的是經濟含義。實施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大力吸引外資,發展加工出口製造業,新加坡、我國的台灣和香港成為重要的投資來源。韓國是“四小龍”的主要成員之一,又是近鄰,近水樓台,獨具優勢。中韓建交打開了雙方合作的大門,韓國很快成為中國的重要貿易和投資夥伴。中韓經貿關係發展快,體現了雙方的互補性特征,互為需要,韓國需要中國的市場,中國需要韓國的投資,因此,中國成為韓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投資市場理所當然。盡管雙方貿易不平衡,韓國每年都是大量的貿易順差,但是這個順差我們基本上可以接受,因為順差主要是產業轉移造成的,一些基本的核心零部件,都還需要從韓國進口,中國利用韓國的投資迅速提升加工製造業能力。

中韓綜合關係存在結構性不平衡,即經貿關係密切,政治和安全關係發展緩慢,其主要原因,一是韓國是美國的盟國,二是朝鮮半島南北雙方關係緊張。盡管中韓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但受製於這兩個原因,具體的合作定位和內容存在困難。

領導文萃:那麼,作為戰略夥伴關係,中韓合作的節點是什麼?

張蘊嶺:對韓國來說,中國作為戰略夥伴,應該在對朝關係上與其站在一起,壓朝鮮,促其改革開放,不這樣做,中國就應中斷與朝鮮的交往。但是,中國顯然不會這樣做。朝鮮有自己的特殊國情,中國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朝鮮開發核武器,中國堅決反對,在這方麵,中國與韓國有一致的立場。但是,朝鮮半島關係複雜,涉及到多方關係,特別是美國對朝鮮的政策。從中韓關係來說,在朝核問題上,雙方形成了戰略合作的一個共識點。但是,解決朝核問題,僅有共識還不夠,還需要一係列的具體操作,特別是綜合的環境和條件。對於韓國來說,好像很簡單,即朝鮮放棄核武,進行改革走市場經濟道路。這是上屆李明博政府推行的政策,即朝鮮放棄核武,韓國給於援助,幫朝鮮提高生活水平。事情當然沒那麼簡單,朝鮮也當然不會答應,中國也沒有辦法壓朝鮮同意這樣做。

在金大中與盧武鉉執政時期,韓國方麵著力通過改善南北關係來尋求出路。那時候,南北關係出現改善,中國有了更多可操作的空間,中國與韓國的關係也很好,而李明博執政時期,南北關係緊張,也把中國置於很難的境地。事實證明,南北關係緊張,中韓關係也受影響。在李明博執政時期,盡管中韓提升了戰略夥伴關係的水平,但是,他采取的靠美疏華的政策和對朝鮮的高壓政策使南北關係緊張,也使中國與韓國的戰略夥伴關係陷於艱難的境地,難以填充務實的具體內容。當時,我擔任中韓聯合專家委員會中方執行主席。這個專家委員會是由胡錦濤主席和李明博總統兩個領導人共同倡議建立的,應該說是最高層次的谘詢機構,集合了兩國的高層次專家,但限於大環境,難有大的作為,能維護雙方關係不後退就不錯了。比如,在發生了天安艦事件和延坪島炮擊事件後,南北關係陷入高度緊張,韓國人對中國有意見,認為中國過分姑息朝鮮。當時,韓國民眾對中國的友好度大幅度下降,天安艦事件發生之後,有一個民調,說大多數受訪的韓國人認為中國是不友好國家,似乎把所有不滿和憤怒都傾瀉在中國身上。這使得中韓關係出現反複。樸槿惠上台之後,開始調整對中國的政策,強調在保持與美國同盟關係的同時,加強與中國的關係。同時,過去的反複也使韓國人越來越認識到,要解決朝鮮半島的南北分裂和對立離不了中國。而中國方麵,堅持反對朝鮮搞核武的立場不動搖,對新領導人搞疏華政策不悅,希望加強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合作意願增強。這樣,中韓戰略夥伴關係出現了新的環境、新的轉折點。

領導文萃:除了上述朝核問題之外,中韓之間存在的其他合作基礎是什麼?

張蘊嶺:日本安倍晉三上台之後,奉行右翼政策,否認曆史,這為中韓開展戰略合作提供了一個共識點。在反對日本的右翼否認曆史上,中韓站到一起,而且這個共識點很牢固,不受其它因素的影響,隻要日本當局否認侵略的曆史,中韓就可以站到一條戰線上,因為兩國有共同的經曆。

在地區安全上,中韓也出現新的合作機遇。奧巴馬實施重返亞洲政策,目的是對中國進行戰略圍堵。李明博執政時期,韓美聯合演習,說是對朝鮮施壓,但軍事演習是在中國的家門口,對中國構成安全威脅,對中韓關係損害很大。現在,韓國認識到,為了自己的利益,必須有自己的政策,不必當美國遏製中國的戰略小卒子,而應起一個戰略平衡作用。韓國不加入美國的戰區導彈防衛體係,在聯合軍事演習方麵也注意中國的一些關注。這樣,中韓戰略夥伴關係就有了一個地區安全的協商合作基礎。

應該說,中韓之間有著內在的理解根基,這就是傳統文化的曆史淵源。韓國對中國的儒學有著很好的傳承。樸槿惠總統對中國的哲學有著很深的理解,這讓中國人對她很敬佩。習近平訪問韓國大談中韓曆史上的友好交流,意在拉近中韓兩國的內在聯係,提出“好鄰居金不換”的格言,這樣,天時地利人和,似乎都具備了。中韓關係升溫說突然也不突然,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領導文萃:此次習近平主席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中國新一屆領導人首次單獨訪問一個國家,外界認為這體現了中國對發展中韓關係的高度重視。中國對韓國表現出了極大的重視,這從外交戰略角度怎麼理解?

張蘊嶺:這一次訪問是習近平主席對樸槿惠總統訪華的回訪。有人說習近平單獨訪問韓國,是給韓國麵子。我覺得這不是麵子問題,主要是利益需要和條件具備。韓國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特殊鄰居,有特殊的重要性。韓國離我們很近,“近在咫尺”。朝鮮半島曆來對中國的曆史影響、利益影響都很大,對中國的地緣利益是沒有其它國家可以比的。緊密的經濟關係是新的利益結合點。韓國與中國的貿易都超過了與美日的總和,而且這不是單純的貿易關係,構成的是內在的綜合經濟關係,包括貿易、投資、服務和人員流動。戰略協調是新的連接點。盡管韓國是美國的盟國,協調好了可以作為中國與美國之間的戰略“減壓閥”。顧及到朝鮮半島問題,顧及到與中國的利益問題,韓國在處理與美國關係上會有更多方麵的考慮。在一些方麵,韓國有自己選擇的自主性。韓國與日本有區別。日本是借助和美國的親密關係,來實現他的強國目標,要與中國進行戰略競爭。韓國會越來越靠自強來維持和美國的盟友關係,以走出夾縫。這就給中韓提供了戰略上的操作空間。韓國也許是一個不親的朋友,但是一個可交的朋友。所謂“不親”,就是會有磕磕碰碰,有時還很棘手。所謂可交,就是有共同利益基礎,有可操作空間,可以談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