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紫牛人生行銷密碼
破浪者作者深邃豪
楔子
金庸小說,對我來說就好像是一個會不停進化,升等的電腦病毒,對他的變化總是防不勝防。
每隔一段時日重新翻閱金庸的小說,總是會發覺某部分內容居然又改變了。
就像是一個會不停進化的病毒一樣,一直在蛻變,簡直像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體。
前幾年商場上流行一種紫牛文化。
而何謂紫牛?可別以為是什麽基因改造的變種牛,這是國際行銷大師賽斯?高汀(SethGodin)不久前提出的一個革命性商品行銷概念。
原理是:世界上讓人一看即忘的無趣商品太多,就像牧場上到處都是的黑白乳牛一樣;如果要讓你的商品闖出名氣,就要想辦法讓它夠顯著(remarkable),像一群乳牛中唯一閃亮的紫牛,才會引起市場的注意與討論。
紫牛的精神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想辦法讓自己與眾不同脫穎而出。
這個簡單的概念其實一直存在,但卻沒有人提出來,等到經過賽斯?高汀完整的包裝提出來後才馬上沸騰整個市場。
隻是一時之間人雲亦雲,每個人都在附庸風雅趕時髦一樣,將「紫牛」這個名詞簡直包裝成了神話,就像是金庸武俠小說中的葵花寶典一樣掛在業務對談的話題中,似乎不知道何謂「紫牛」就完全的落伍一樣。
然而真正了解「紫牛」這新興行銷名詞涵意的又有幾何。
更好像完全忘了欲練就葵花寶典的男人必須先引刀自宮的條件一樣。
往往一個操作失當「紫牛文化」在台灣業者普遍四不像的模仿手法中,卻常流於低俗成了四不像的「牛肉文化」。
而且還可能是重組牛肉,雖然一樣可以填飽肚子,卻失去應該有的口感。
西方的行銷概念手法是否真的完全符合東方的市場?
西方的產品概念跟口味是否真的可以討好本土消費者的脾胃?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過於盲目的追求流行,迷信於西方取經;還不如好好的走出一個屬於自己獨有的行銷手法。
許多闡述行銷手法的書充斥著令人眼花撩亂的專業術語,艱澀的名詞。
有時搞不好還得靠另一本工具書來解讀這些名詞;而往往這些書中多半還會介紹許多令人讚賞的國際企業行銷手法實例,卻經常忽略了這些企業背後所投資的人力、物力、時間都可能是本土中小型企業瞠目結舌,望塵莫及的,而在問題背後的問題是這些行銷手法是否是真的永遠有效?
可是當滿街都充斥著紫牛的時候。
最近又發展出很多種例如說要大聲叫才會有人注意到的紫牛
還是不過隻是一時的噱頭,我曾經看過有本公關人出的行銷書裏麵特別讚賞的辟文介紹;該公司曾經成功的將一家知名的服裝品牌旗艦店的開幕活動包裝成一場在東區的馬路街頭服裝秀,活動是成功的造成話題引來媒體的報導;但是這家服裝門市卻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黯然關閉收場。
成功的活動並不代表成功的行銷。
行銷並不隻是將東西成功的賣出去,還要能夠吸引顧客再願意回頭來買第二次、第三次,甚至認同你的產品一直使用消費下去。
因為一時的激情活動而造成消費者對商品搶購的熱潮行為叫做「促銷」,不是行銷,行銷是細水長流,能夠持久蔓延的一種行為,是一種品牌經營在市場上無形中慢慢醞釀而成的企業精神,當消費者終於認同這個企業商標所代表的精神時,這個商品就有成功的可能。
而且最重要的是這個商品的水準還不能變質,更要一直精益求精的昇等上去才行,不然就很快會被後繼者追趕過去,領先者永遠是最辛苦的,所以才會有所謂老二哲學。
行銷是一種業務的昇華行為,不用將它包裝的像是聖經一樣偉大,產生化學變化的酵素最重要還是創意跟執行力。
許多行銷學專業教科書中疊床架屋的複雜結構行銷手法,究竟是讓事情更順利還是變得更混亂?這自然是見仁見智。
複雜的名詞術語,像是標準的「行銷4P」;product、pricing、promotion、positioning一但不夠用了,之後又有6P、7P……positioning、publicity、packaging、pass-along、permission……,但現在全新的行銷組合還又再加上一個P--purplecow(紫牛),而一般人真的了解所謂行銷術語中幾個P還是幾個W的概念嗎?講得粗俗一點大概講「3P」就不太容易有人不懂什麽意思了。
我是金庸書迷,所以藉由大家耳熟能詳的金庸故事內容加上自己的一些親身經曆,以個人粗淺的見解,簡單口語化的故事敘述手法試著令人可以輕易的了解實際生活上俯拾可見的行銷概念。
行銷不隻是應用在商業行為上,也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的處事態度上,將自己的生活態度包裝的更好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成功的行銷。
但是認不認同?
願不願意去作?
作不作得到?
作不作得好?我想才是最重要的。
金庸小說其實就像是一個會不停進化、升級的電腦軟體。
某些角度來看又像是一個會進化的生物一樣,一直在蛻變,蛻變……
像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體……而市場上一直求新求變的創意行銷行為也是一樣,一直在世代衝擊改變中,商業的行銷交易模式也一直在急劇變化轉換中。
交易最重要的行為商品:貨幣。從貝殼一直演變到紙鈔、支票、信用卡、電子貨幣、電子錢包、電信點數甚至到虛擬貨幣都可以在線上交易。
從傳統實體到空中虛擬平台,從傳統通路到網路拍賣商店,交易的行為模式一直在胚變,甚至即將跨越時空作到未來付費的機製。
國外曾有一家企業即將推出的電信加值服務宣傳消費者在使用時完全不用付費,所有的費用完全轉嫁到將來他的後代身上,而這項破天荒的付費方式一上市就受到消費者的青睞跟期待,可是卻受到州政府的法令限製不得以實施,但這項宣傳措施卻已經大大的替這家新企業打響知名度。
如今甚至連一個人的器官跟生死都可以買賣,還有什麽事情是不可以用行銷來包裝的。
行銷說的好聽點不過是一種業務的昇華行為罷了。
而行銷的手法千奇萬化,有些甚至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如今連死亡都可以買賣。
這就像某些殯葬業者為了招攬客戶,甚至推出各種超值套餐讓家屬選擇,從專業的五子哭墓,各種材質的棺木,葬服甚至到模仿國葬的儀式都有。
而火花時焚燒的紙紮物品更是早已經不限於傳統的衣服房子物品,專業的廣告設計公司早已進駐這個市場,從黑星手槍到手榴彈、行動電話跟遊艇、跑車,隻要你花的起錢,統統可以依照你指定的需求規格製作給你。
而業者抓準的究竟是服務精神,還是針對往生者家屬講究場麵的虛榮心就不必深究了。
此外還有一種就是販賣死亡的黑市商人,這些從事生前契約、甚至死亡契約交易行為的商人,會作一種圈內人稱之為「通路轉移」的商業轉賣行為,販售所謂死亡契約的都是一些投保了昂貴的壽險的客戶;當知道自己真的患了不治之症的病患,希望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就能夠動用到龐大的理賠保險金好好享受一下所剩無幾的人生,所以透過掮客以某種比例將自己的理賠契約轉賣給其他消費者作為一種變相的商業投資。
而這種隻需要花時間等待對方死亡的生前契約投資者的投資報酬率往往高達200%以上。
當被保險人越早死亡,投資者的獲利就越快了結。
所以在簽約的時候買方是最希望賣方早點過世的一種殘酷行為。
因為唯有賣方越快消失在這世界上,投資客的投資才會越快回收,這種交易可說是最諷刺又最為保險的一種生意。
客戶一定會死亡,隻是時間早晚而已。
但不知若碰上一個生命力特別強悍,苟延殘喘的臨終病患,當時間一拖久,殘酷的投資客會不會在心中祈禱對方趕快離開人世,更有甚者現在已經進步到某些投資者已經主動出擊到市場上,找尋一些可能有罹患癌症的患者,在他還可以通過保險業者的觀察期時與對方協議合作替對方投保大筆的保險,並且支付豐厚的酬勞為的就是等對方將來逝世後,可以領取大筆的保險理賠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