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助中國同胞去非洲當富翁
創業步履
作者:碧雲天
局長闖非洲,華人“桃花源”裏發現大商機
劉建軍出生在河北景縣農村,當過縣長和保定市外貿局長。
1998年中國尚處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劉建軍發現保定的外貿出口形勢越發不妙。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後,他發現隻有非洲似乎與這場金融災難無關。他決定去非洲考察。
數月時間,劉建軍跑了非洲十多個國家。同樣的商品,他比較當地價格與中國的發現:非洲雖然發展滯後,但當地富人及白人的消費能力很強,許多商品的售價要比在我國高出許多倍。
劉建軍有一位朋友在中國駐讚比亞大使館工作。考察即將結束時,朋友找到他說:“讚比西河北岸有一群保定人,他們的簽證已經過期8個多月了還不肯走。你老劉是保定的官,趕緊做做工作,讓他們回去吧!”劉建軍很不解:不是說非洲很貧苦嗎?怎麼老鄉不願意回國?
劉建軍在讚比西河畔見到了被當地人尊稱為“中國專家”的老鄉,其中大部分是保定呂家莊一帶的農民,也有幾個河南人和安徽人。兩年前,他們跟隨北京一個建設單位來援助莫桑比克興修水壩。來到非洲後,他們發現這裏水源豐富,土地肥沃,種什麼產量都很高,根本不用施肥,但當地人的種植觀念和生活方式還很原始。
時間一長,這幫中國人就和當地農民成了朋友,並將自己的耕種方法教給他們。當地黑人也樂意將自家多不勝數的土地分給這些“農業專家”耕種,連租金都不收。保定農民發現,隻要不懶惰,這裏的錢比國內好賺多了。當地一公斤白菜售價4美元,一公斤黃瓜售價5美元,一根蔥都要1美元!由於氣候較暖,這裏每年可以收獲三季水稻。於是,援建工程結束後,他們就不願意離開了。
劉建軍不但沒能做通老鄉們的工作,他們還反過來央求他幫忙續簽,他們還想把妻兒也接到非洲來。老劉回國後費了不少勁,幫那些河北同鄉辦妥了續簽手續,並把他們的妻兒也護送到了非洲。
但孩子們到了異國他鄉,上學怎麼辦呢?抱著“幫人幫到底”的想法,老劉又開始張羅著在河北尋找老師,但有著穩定工作的老師們都不願去非洲。最後,一對教師夫妻勉強答應去一年,條件是保定這邊的學校要為他們辦停薪留職。
1999年5月,當劉建軍再次來到那個讚比西河畔的小村莊時,眼前的景象讓他驚呆了:一年內,有近百名中國北方農民到此謀生,那裏儼然成了一個“華人村”。原本在國內當村長的人到了那裏還是村長,會計仍當會計,男人種菜,女人種花,籬笆圈裏六畜興旺。大家的生活都過得十分富裕,一年下來,人均收入竟高達三四萬美元!
那對保定教師夫婦在當地開辦的學校,不僅解決了“華人村”孩子的學習問題,還吸納了不少非洲本地人來學習漢語。他們還擁有草場、水井、磨坊、牛羊、池塘和森林,成了農場主。薄暮時分,他們倚著麵包樹欣賞美麗花田和頭頂的彩雲,順口吟哦幾句詩詞……那對教師夫妻感慨道:
“這哪裏是貧窮、落後的黑非洲,簡直就是理想中的桃花源啊!”一年下來,兩口子種植收入4萬美元,學校收入3萬多美元。
樂當“擺渡人”,助中國人去非洲掘金
這些中國農民在非洲種地致富的經曆,深深觸動了劉建軍。他當過多年縣長,知道國內耕地少,有些地方每個農民平均也就一畝甚至幾分田地。“我國勞動力過剩,資本流動性過剩。而非洲是一塊沒有被完全開發的富饒之地,論田地,到處是肥沃的黑土腐殖層;說寶藏,黃金、鑽石等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為什麼不能把勞動力作為商品流轉起來?為什麼不把資本引出國門流動生利?”劉建軍為自己的想法感到興奮。他有了在非洲建立“華人老板村”的最初構想,準備從家鄉召集大批貧困農民、下崗工人和商界老板到非洲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