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小故事
台灣某電腦集團董事長從小就展露了非凡的商業才能。年少的時候,他曾經幫著母親賣鴨蛋和文具。鴨蛋3元錢一斤,賣出一斤隻能夠賺3角錢,隻有10%的利潤率,而且如果沒有及時賣出鴨蛋還會壞掉,就會血本無歸;文具正好相反,利潤比較高,做10元的生意至少可以賺4元,利潤率超過40%,是鴨蛋的4倍多,而且文具長時間擺著也不會壞掉。從表麵看起來,投資文具要比鴨蛋劃算得多,不僅是從利潤率還從存儲條件上來看,都是如此。賣鴨蛋是一筆“不劃算”的買賣。
但是事實上,據這位董事長後來在講述經驗時說,賣鴨蛋要比賣文具賺得更多。鴨蛋雖然利潤較薄,但最多兩天就能周轉一次,資金很快就能連本帶息地回收,投資回報期很短;文具雖然利潤較高,但有時半年甚至一年都賣不出去,不僅占用本金,利潤更是早被利息吞噬一空。表麵上看來投資文具要比賣鴨蛋“劃算”得多,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手段四十八:投資策略靈活變換
針對不同的經濟態勢,企業就需要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來改變投資戰略。出於對經濟利益和經濟不景氣兩方麵因素的考慮,企業應盡量投資回報期較短的業務,促進現金回籠速度。原因就在於,雖然回報期較長的業務利潤要比回報期短的業務利潤更高,但由於前者資金回流速度比較慢,占用資金較為巨大,容易出現資金周轉不靈的風險,在經濟蕭條時期不宜采用。
上麵這位既賣鴨蛋又賣文具的董事長,年少時就具備的商業才智體現在他能夠同時考慮到利潤與投資回報期之間的關係,賣鴨蛋——投資回報期短,優勢就是能促進現金流動,從而增加利潤。
企業在投資時,千萬不能隻看重高利潤和高回報的業務,決策時一定要兼顧投資的回報期。在現金吃緊的時期,寧可投資利潤較低但回報期較短的小業務,也不要盲目投資利潤很高但回報期長的大業務。蛇吞象,絕非易事,說不定最後就把自己葬送了。
投資回報期短,雖然利潤率往往不高,但是現金周轉較快,因此即使選擇回報期短的項目也不意味著企業的利潤就少,聚少成多、聚沙成塔的道理大家都懂。另外,投資回報期長的項目,占用了大額資金,現金周轉的速度很慢,而且一旦投資決策失誤,就要麵臨一步錯,滿盤皆輸的局麵,會令企業元氣大傷。對於投資回報期短的項目一般投資總額也不大,即使決策失誤,將其拋棄,對企業的影響也不是致命的。船小好調頭,說明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2012年9月初,中國中鐵發布消息稱,公司2011年起已不再投資高速公路BOT項目,因早前已投資建設10條BOT項目,根據公司資金負債結構,該等項目已足夠支持未來發展。中國中鐵2012年上半年公司負債約4000億元,這是一個絕對令人咋舌的負債額度,公司今後也將在有息貸款方麵增強融資預算管理,爭取將負債控製在合理水平。高速公路BOT項目投資回報期長,基於公司目前的高負債水平是明顯不合適的,對中鐵現金流的穩定是大忌。因此,公司未來將集中投資回報快、時間短、風險可控的短期項目,公司將不再進行建成及回報總計超過五年的項目,也主要是基於現金流的考量。隻有持續、穩定、健康的現金流,才能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切忌因小失大。
企業在經濟低迷時期,應盡量投資回報期較短的業務。但企業如果隻投資回報期短的業務,贏利波動就會非常大。而如果企業隻投資回報期長的業務,不但資金回流較慢,而且因為資本投資較為巨大,容易出現資金周轉不靈的風險。這種時候,企業該如何抉擇呢?要解決該問題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將不同回報期的業務進行組合,以實現回報期方麵的風險分散。
“長江實業”以多元化投資來分散風險,比較突出的一個案例就是1997年對“和記黃埔”“長江基建”和“香港電燈”的重組,重新搭建集團新的架構。
從經營回報角度來說,“長江基建”重組前的核心業務是投資基建業務。這些業務投資回報期長,屬於高風險投資,贏利也不穩定,雖然經營回報從1996年的9.7億港元上升到1999年的13.3億港元,但隨後便一直下跌,2001年跌至5.19億港元。對於“香港電燈”而言,由於香港電力需求穩定,其回報表現也相當穩定,從1996年的44.75億港元上升至2001年的67.15億港元,每年都穩步上升。
從現金流角度出發,“長江基建”投資龐大,有資金壓力,1996年投資活動現金淨流出額達33億港元,1997年達38億港元,而“香港電燈”有大額現金淨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