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管理”是一門傳統的經典課程,發展至今已有近百年曆史,是一門成熟的學科。但由於經濟活動一直是社會活動中最基本、最活躍的部分,特別是由於科學技術的加速度發展,以及企業競爭加劇,使得企業的生產方式與製造方法的變革加快了,與之相應的生產管理的思想與方法也在不斷發展。因此,生產管理的教材也需要不斷更新,把新的管理思想與方法充實到新的教材中去。我們力求在編寫本教材中能體現這個思想。本書的特點表現在以下幾點。
(1)把生產管理放在企業係統的環境中進行討論,突出了企業的整體性。教材主要強調了兩個方麵:一是生產管理與企業其他管理職能的關係是密切相關的;二是生產管理自身的組織、計劃、控製三職能是相對獨立、密不可分的。強調企業各職能管理的整體協調是當前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熱點,是基於泰羅科學管理的功能管理(fuction management)體係的變革。本教材在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十二章以後各章都有係統整體性方麵的內容介紹。特別是第十七、第十八章,把MRPII和精益生產方式作為成功的係統管理模式進行介紹。在第十九章專門討論生產係統的改進問題。
(2)把提高企業競爭力作為生產管理的第一目標加以討論,把傳統的提高效率和效益目標放到第二位,這也符合當前社會的經濟特征。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把增強競爭力放在經營活動的首位,而企業的生產係統正是企業競爭力的基礎。本教材除了在第二章生產戰略部分作總體上的敘述外,在以後各章中對這個思想都有所體現。特別在第三章、第四章、第十七章及以後各章均有較多的討論。
(3)突出管理思想,強調實用性。由於企業類型五花八門,生產方式各種各樣,現有教材都源於機械製造類企業的生產管理,書上介紹的方法有行業方麵的局限性。如果教材在介紹方法時不注意方法所蘊含的思想,讀者難以掌握本質的東西。我們認為不同企業的具體的生產方式可以是不同的,但是生產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是共同的。所以本教材注重對管理思想的闡述,對許多定量的優化方法盡可能作適用性分析。實用性還表現在加強了生產控製活動的內容。在實際的生產活動中,控製活動所占比重最大,但幾乎在所有已出版的教材中,關於生產控製的內容非常少,這樣就降低了教材的實用價值。本教材用了五章的篇幅講生產控製,彌補了以往教材的不足。另外,實用性也體現在結合我國的實情講解生產管理,不照搬國外的資料。
(4)本教材在把製造業生產管理引入服務經濟領域方麵作了一些嚐試。在這方麵,發達國家已作了少說也有二十幾年的努力。
我國近幾年出版的教材中也有提到這個問題的,但僅僅提到而已,沒有作進一步的嚐試。本教材在強調生產管理原理相通性的基礎上,在有些章節就服務企業的一般特點作說明,希望能夠達到啟發讀者思路的效果,以擴展本教材的適用麵。服務業已成為我國一個十分重要的經濟大類,對服務業管理的研究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本教材僅作小的嚐試,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全書共有十九章,其中第十一、第十四、第十五章由龔益鳴編寫,其餘各章均由龔國華編寫。
在編寫中,管理學院研究生鄭大兵、易衛平作了部分章節的資料搜集、整理和輸入工作。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大量的國內外書刊和文獻資料。在此深表感謝。
由於編者的個人經驗有限,成稿時間倉促,書中難免有不妥甚至錯誤之處,敬請讀者批評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