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娜首先分析了動態信息和靜態信息對誌願者的心理影響,結果發現誌願者在閱讀靜態信息時,突然出現的動態信息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眼球運動也隨之變化。因此,西蒙娜建議審訊者可以利用平板電腦給嫌疑人閱讀案情,並在適當時候出現目擊者的聲音或案發現場的動態畫麵,這樣嫌疑人在被“驚嚇”之餘眼球運動會出現很大的變化,無辜者和真正的凶手眼球運動軌跡有明顯的差異。

為了驗證自己的建議是否合理,西蒙娜進行了一個模擬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一些誌願者扮演罪犯“親自”參與了某個虛擬的刑事案件,一些誌願者則旁觀了這個刑事案件,而另外一些誌願者則事先對這個虛擬刑事案件一無所知。當所有誌願者在閱讀平板電腦上的案情時,突然多次跳出案發現場的多種動態畫麵,誌願者可以用鼠標關掉這個畫麵繼續閱讀案情。眼球運動軌跡監測結果表明,“犯罪嫌疑人”雖然下意識地要立即關掉這些動態畫麵,但是他們在動態畫麵上停留的平均時間還是最長的。眼球的雜亂運動也顯示了這些人內心相對較為慌亂,旁觀者的停留時間和慌亂程度次之。而事先一無所知者在畫麵上停留時間最短,眼球的運動軌跡也相對較平穩。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法醫學研究人員鮑威爾等人發現,眼球運動軌跡還可以顯示某個嫌疑人是否為慣犯。研究人員給在押的一些犯人觀看犯罪紀錄片或影視,結果發現眼球的運動軌跡會顯示出他們對某個犯罪細節的專注度。對於他們熟悉的犯罪細節,這些犯人的關注度就要強得多,而且慣犯的關注度要大於初犯的關注度。在新一輪的測試中,慣犯對新犯罪手段的熟悉程度比初犯要大一些,那是因為慣犯對犯罪手段的關注程度(即學習能力)要強一些。

此外,根據一家眼球跟蹤技術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觀看同一畫麵時,男犯與女犯的眼球軌跡也有明顯差異。在對200多個不同國家的參與者所進行的調查顯示,在20秒的關注時間裏,每個人對圖片中女性的麵部所關注的時間較長,而男人對此關注的時間則要比女人更長一些;另外,比起女人,男人關注圖片中女性胸部的時間更長。如果關注時間超過20秒,女人會比男人更關注圖片中女性手上的戒指。

視網膜識別

視網膜居於眼球壁的內層,是一層透明的薄膜。視網膜由色素上皮層和視網膜感覺層組成,色素上皮層與脈絡膜緊密相連,由色素上皮細胞組成,它們具有支持和營養光感受器細胞、遮光、散熱以及再生和修複等作用。視網膜就像一架照相機裏的感光底片,專門負責感光成像。當我們看東西時,物體的影像通過屈光係統,落在視網膜上。用於生物識別的血管分布在神經視網膜上,每個人的視網膜血管分布都不完全相同,且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因此,視網膜可以用來可靠地鑒別個人身份。

雖然視網膜掃描的技術含量較高,但是視網膜掃描技術可能是開發最早的生物識別技術,在20世紀30年代,通過研究就得出了人類眼球後部血管分布唯一性的理論。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孿生子,這種血管分布也是具有唯一性的。除了患有眼疾或者嚴重的腦外傷外,視網膜的結構形式在人的一生當中都相當穩定。

視網膜識別使用光學設備發出的低強度光源掃描視網膜上獨特的圖案。在采集視網膜的數據時,掃描器發出一束光射入使用者的眼睛,並反射回掃描器,係統會迅速描繪出眼睛的血管圖案並錄入一個數據庫中。視網膜識別係統的優點是具有相當高的可靠性。錄入設備從視網膜上可以獲得700個特征點,而目前常用的指紋識別隻能提供30到40個特征點。這使得視網膜掃描技術的錄入設備的差錯率低於一百萬分之一。視網膜是不可見的,因此也不可能被偽造。

雖然視網膜識別係統準確率很高,但是它的缺陷也十分明顯。它要求使用者注視掃描器並盯著一點,眼睛必須處於靜止狀態。這讓被試者十分不舒服,不大願意配合,對於戴眼鏡的人來說這更不方便。所以盡管視網膜識別技術本身很好,但用戶的接受程度很低。因此,該類產品雖在20世紀90年代經過重新設計,加強了連通性,改進了用戶界麵,但仍然是一種非主流的生物識別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