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西藏

書評

作者:朱霞

2011年9月,張鷹先生的西藏油畫集《四十年雪域情痕》由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麵世。畫集以油畫為主體,配文字說明和素描、攝影,在寫實再現與寫心寫意中呈現西藏的大美。

從風格上講,張鷹的油畫創作大致可以分為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新世紀以來三個時期。張鷹早期的寫生畫堅持以寫實處理結構、空間、體積、光影和色彩,由於畫家固守了寫實準則和普通人的視角,其畫作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價值取向始終朝向普通人和平凡真實的生活。80年代張鷹的油畫寫生日趨成熟。亞東係列寫生畫,充分運用色塊和明暗映襯的手法,細膩多變的筆觸,把西藏江南的景致、風情傾瀉筆底。90年代,張鷹除了創作以寫實為主導的油畫外,還嚐試了對西方後現代美術的接受和模仿。張鷹在嚐試新創作手法的同時,突出藏文化符號,從藏族傳統壁畫藝術和宗教中汲取養分,從西藏民間根性文化中獲取靈感,把藏族文化符號與後現代藝術形式和創作手法結合,獲得了一種別樣的視覺效果,彌漫著濃鬱的古典韻味。

張鷹的油畫還巧妙地借助色彩,傳神地表現出藏族老百姓精神狀態的巨大變遷。2000年以後的作品中,畫家突出的運用橘黃等暖色調來表現他生活了近40年的西藏以及高原上的人與物,綿延的大山、古道、廢棄的老莊園、老牆、靜靜流淌的拉薩河、深秋的土地、原野等等,都被畫家處理成溫暖亮麗的黃色調,用弧線、直線、斜線切分畫麵,使畫麵構圖充滿了躍動的感覺,作者成功地營造了一種渾厚、堅實、安詳平和的氛圍,這是幾十年西藏生活積澱在畫家內心深處的感受,是西藏大美的體現。《老莊園》、《家園》、《拉薩河》、《回音》等作品中,畫的基調轉為蒼黃,大塊的黃色調,細膩和豪放並用的筆觸,莊重沉穩的構圖,表現了西藏的生態地理特征和西藏文化的厚重。創作畫《酒歌》、《遠山》等作品把聚焦點放在藏人身上,以深沉厚重的黃色調為背景,《酒歌》中醉酒歌唱的女人和《遠山》中神情喜悅,笑容燦爛,搓毛線的女人,是高原上最亮麗的風景。畫麵極具情緒的渲染性和主題的表現性,真實而富有詩意地呈現了藏族人樂觀、豪放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風貌,和70年代《拉薩街頭的朝佛人》相比,人物的精神麵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這些,正是解放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西藏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帶給普通人的可喜變化。這些畫作不僅顯露了畫家獨特的審美情趣,也凸顯了畫家激情之下無法掩飾的對高原自然與人文景觀的熱愛之情。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張鷹在他的寫實造型中融合了中國畫的寫意手法,使得畫麵在寫實再現的同時,富有寫意表現的功能,其畫作充滿了抒情的風格。如《雪域拉薩》以大麵積的白色點綴金黃色,筆觸豪放,表現雪域高原特有的神韻。畫的右上角積雪覆蓋的紅山上布達拉宮與左上角寺院的金頂相呼應,畫麵主體是俯瞰的成片藏式四合院和迎風飄揚的各色經幡,幽深的小巷和空曠的天井投射出世俗生活的氣息,宗教性和世俗性交融在同一畫麵中,整幅畫極富寓意。

對於西藏的美而言,張鷹是一個尋找者、發現者和呈示者,他用畫筆給我們呈現了西藏的大美。雖然張鷹作品曾被相關的機構收藏和展覽,也有不少作品獲獎,但總體上說他的畫還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四十年雪域情痕》的出版,不僅使張鷹的西藏油畫走出“深閨”,也是畫家對四十年雪域家園的深情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