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培育新型農民隊伍勢在必行(1 / 1)

培育新型農民隊伍勢在必行

卷首語

這些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不斷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留在農村務農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農業生產人員老齡化、後繼乏人問題日益嚴重,“誰來種地”已成為我國農業健康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大問題,成為影響我國農業產業安全的一個突出問題。據測算,2013年農業從業人員中50歲以上的比重已超過40%,按此趨勢發展,到2016年,我國農業從業人員中50歲以上的比重可能達到50%。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量青壯年農村勞動力離開農村,有統計數字顯示,2012年底,全國農村外出務工經商勞動力已超過2.63億人,他們當中40歲以下的占60%,平均年齡37歲。與老齡化一並出現的還有農業從業人員女性化和低文化程度化。如今在農村留下來的多是老人和孩子,青壯年男性寥寥無幾,形成出去的不願意回鄉幹農業、留下的不安心搞農業的現狀,農業後繼乏人問題嚴重。因此,培育新型農民隊伍,是農業發展的迫切要求。

2013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從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和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誰來種地”的問題,指出解決好這一問題的“核心是要解決好人的問題,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這對未來我國發展現代農業、保障糧食安全意義深遠。

培養和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提高農民職業的吸引力,富裕農民是根本。要通過提高種地集約經營、規模經營、社會化服務水平,增加農民務農收入,鼓勵發展、大力扶持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農民之所以不願意種地,就是因為種地的收入太少,效益太低。目前在我國農村,大多數農戶仍然采用一家一戶的經營方式,生產成本高,機械化和社會化服務程度低,市場風險大,很難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隻有將士地向家庭農場、專業大戶集中起來,或者組成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產業化龍頭企業,形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化服務水平,才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和市場風險,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種地有錢可賺,農民才願意留在農村。

培養和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提高農民是關鍵。要把培養青年農民納入國家實用人才培養計劃,確保農業後繼有人。農民種不好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的文化素質不高,使先進的農業科技難以很快在農業生產中得到推廣和應用,農業科技到位率低下。因此,必須加大農業職業教育和培訓力度,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隊伍。從去年開始啟動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活動,各地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在培訓教育和認定管理等方麵都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一大批經過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在生產實踐中帶動作用明顯。

培養和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扶持農民是基礎。農民不願意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還因為農業仍然是弱勢產業,農業的生產條件差,農業基礎設施落後,農村金融服務體係不健全,農民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因此,要加大農業投入力度,財政再困難,也要優先保障農業支出:開支再壓縮也不能減少“三農”投入。要研究開辟新的投融資渠道,建立健全“三農”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製。要建立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金融體係,製定大中專院校特別是農業院校畢業生到農村經營農業的政策措施。

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沒有人,沒有勞動力,糧食安全談不上,現代農業談不上,新農村建設也談不上。“誰來種地”這個問題,說到底,是願不願意種地、會不會種地、什麼人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問題,核心是解決好人的問題。要通過富裕農民,讓農民願意種地:通過提高農民,讓農民學會種地:通過扶持農民,讓農民安心種地。

王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