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場化不是萬能鑰匙
卷首語
2013年7月20日,這個日子或許在常人看來再平常不過,但在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檔案裏,卻是值得銘記的一天。這一天,央行決定全麵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機構根據商業原則自主確定貸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據貼現利率管製,改變貼現利率在再貼現利率基礎上加點確定的方式,由金融機構自主確定。取消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2.3倍的上限,由農村信用社根據商業原則自主確定對客戶的貸款利率。
盡管央行的這一決定在業界引起了眾多熱議,然而卻算不上意料之外。利率市場化是曆史的必然,自1996年我國以放開同業拆借市場利率為突破口,利率市場化改革就已經正式啟動,屈指算來,截至目前,這項改革已經曆時近18年,如今,貸款利率的全麵放開正是利率市場化步伐在一步步前進的體現。與其討論利率市場化的各種意義,當前更應當關注的是如何有序、穩健地推進利率市場化,這對於中國的銀行業乃至金融業而言都是個技術活。
很多人在歡呼利率市場化夢想成真的同時,想當然地認為,利率市場化後,銀行會把資金投入新經濟、高科技等企業。在利率市場化後,大型商業銀行會更注重資金安全,而非完全是利潤,大型國企、特別是央企依然是其信貸投放的首選;股份製商業銀行依然會固守其零售市場和中小企業;農信社依然是農村市場主體……整個金融結構將得到徹底調整,金融環境也隨之煥然一新,然而利率市場化並不是萬能的。
首先,貸款利率管製的全麵取消,短期內不會帶來更大的影響,尤其是原先七折下限貸款利率已經非常接近金融機構的資金成本;其次,利率市場化並不會對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根據各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經驗,在推行初期,存款利率鐵定飆升,隨後逐漸回歸合理水平。存款利率的飆升,最低會跟理財產品收益相當。再次,存款利率的上升,首先會讓資金回籠到銀行體係,不利於刺激居民消費、拉動內需;存款利率的上升,銀行必然會提高貸款利率,從而加重企業負擔,也不利於企業投資。最後,調整金融結構不能完全依靠利率市場化,健全現代金融體係,利率市場化隻是其中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