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理論研究的最基本問題是貨幣存在的必要性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又與貨幣對產出的影響緊密相聯。總結本部分的述評,對這一問題的解決主要是通過三種途徑來進行的:一是將貨幣視作一種可用於儲藏的資產,由此,消費者的消費約束條件也將隨之改變。但貨幣的引入是否對實際產出有實質性的影響還取決於作為資產的貨幣的首次給付條件。二是將貨幣視作交易的必需品而引入經濟模型當中。由於貨幣的每次交易均需要費用,因此這種情況下貨幣對實際產出是有實質性影響的。三是將貨幣視做可帶來效用的一種消費品而直接置於效用函數當中。由於消費者在跨期決策時所依據的仍然是人均實際資收益率與時間偏好率的比較,因此這種情況下貨幣的引入對實際產出沒有影響。

各種反映貨幣與其它經濟變量關係的計量模型的建立為不同理論的正確性與貨幣政策實施效果的有效性評判提供了一種相對科學的工具。對各種計量模型的考察結果表明,模型的具體設定形式依賴於所要研究的對象與目的,時間序列模型與結構性模型在研究當中具有各自不同的用處。所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各種模型的實證結果的有效性均取決於模型是否反映了由經濟主體經濟行為所決定的實際數據生成過程。

……

1 對更多部門的一般情況下的考察可參見Romer。David,1986,“A Simple General Equilibrium Version of the Baumol-Tobim Model”,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1,4(Nov。),663-686.

2 具體證明可參見《宏觀經濟學(高級教程)》(布蘭查德和費希爾著)第219頁。

3這裏沒有給出表征跨期約束的no-Ponzi-game condtion,但由於這一條件決定的是資本與消費最優路徑的選擇,而這不是我們的研究目的,因此這一忽略不會影響我們的主要結論。這一點從後麵最終的結論中可以更為清楚地看出。

4 這兩種相左的觀點分別見Friedman和Meiselman(1963)以及King和Plosser(1984)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