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烏克蘭的獨立戰爭 續 7(3 / 3)

而在此刻,韃靼汗國正與波蘭立陶宛聯邦交惡,形勢十分緊張。

現在克裏米亞韓國與烏克蘭哥薩克酋長國有了共同敵人波蘭立陶宛聯邦,所以兩個不折不扣的死敵也有了結盟的可能性。

為了共同反對波蘭人。赫梅爾尼茨基在華夏帝國的軍事專家袁崇煥的勸解之下,決定親自前往克裏米亞河南岸的巴赫切薩拉伊,會見伊斯蘭.格萊三世,以緩和哥薩克與韃靼人之間長達一百年的敵意。

出於保證赫梅爾尼茨基安全的需要,周垣命令華夏帝國黑海艦隊從康斯坦斯出發,在黑海和亞速海巡航。一旦克裏米亞汗伊斯蘭.格萊三世圖謀不軌,華夏軍的大炮將直接轟擊克裏米亞在黑海沿岸的城市。

雙方經過唇槍舌戰,最後達成一致意見。

韃靼汗伊斯蘭?格萊三世欣然答應結盟,並同意一丹條約簽訂,則派出得力戰將圖蓋別伊統領4000騎兵勇將助哥薩克一臂之力。伊斯蘭?格萊三世對於哥薩克的軍事援助,主要目的其實是為了削弱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勢力,發一筆橫財,並且在戰爭過程中趁機在波蘭聯邦境內大肆抓捕人口賣做奴隸。除此之外,赫梅爾尼茨基還同意把波蘭戰俘包括烏克蘭境內的俄羅斯人和波蘭人,提供給克裏米亞汗。當然也並不排除伊斯蘭?格萊三世準備利用哥薩克對付奧斯曼土耳其。

烏克蘭自由黨走這一步棋也是一舉兩得:其一,有了韃靼人的輕騎兵,就可以在戰鬥中獲得更大的機動性,出其不意地在敵人營壘中製造混亂;其二,在與波蘭打起來以後自己可以免除後顧之憂。

但是兩個老對手彼此之間都不相信對方,卻又要彼此利用,於是要找一個有實力的中間人,來做一個見證。於是與雙方都有貿易關係而且勢力強大的華夏帝國,就成了最佳人選。

雖然簽訂了結盟條約,但雙方都心懷鬼胎,要不要遵守盟約,視情況而定。用華夏帝國皇帝的話說,“所有的條約和協議都是用來撕毀的。”

赫梅利尼茨基領導的烏克蘭自由黨並不相信克裏米亞的韃靼人的所謂盟約,因為這些家夥不僅到處劫掠,還反複無常,能夠保持不從背後捅自己一刀就要感謝上帝。

伊斯蘭?格萊三世也不相信哥薩克人是一個什麼可靠的朋友了,經過多年的較量,兩個強盜之間都彼此心知肚明。

最主要的,韃靼人信奉回回教,而烏克蘭人信奉東正教,在意識形態上根本不一樣,打鐵的和賣冰糖葫蘆的根本尿不到一壺裏,這也決定了雙方必然分道揚鑣。同樣出於宗教原因,赫梅利尼茨基起義得到了耶路撒冷總主教派西的支持,也就是說間接的得到了羅馬天主教會的支持。這是因為天主教耶路撒冷宗主教區是羅馬天主教會以基督教聖城耶路撒冷為中心的一個總主教區,直屬教廷。

結盟成功的消息到烏克蘭自由黨的大本營後,赫梅利尼茨基命令上校米哈伊洛?克雷赫夫斯基率領兩個團在紮波羅熱要塞下遊位於第聶伯河中心的一個小島上紮下營盤,四周打上木樁,挖上壕溝,修上堡壘,備足糧草和彈藥,作為烏克蘭獨立軍的重要兵營,同時做好準備,一舉殲滅從奇吉林城趕來的波蘭軍隊。

而赫梅利尼茨基則親自率領一個加強團,潛入紮波羅熱要塞,並很快殺死了受聯邦派遣把守大門的衛兵,進入要塞內。

駐紮在要塞內部的波蘭警衛隊不堪一擊,紛紛潰散。而冊編哥薩克團團長則在逃離要在路上被擊斃,其屬下冊編哥薩克不戰而降,把要塞拱手交給了赫梅利尼茨基。

奇吉林的波蘭軍隊聞訊前來要塞救援,遭到上校米哈伊洛?克雷赫夫斯基的伏擊。波蘭軍隊中的冊編哥薩克臨陣倒戈,調轉槍口對準波蘭人。

烏克蘭獨立軍隨後以極少的代價控製了包括紮波羅熱城在內的整個烏克蘭東南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