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居住在城鎮當中的居民,因為他們的土地在波蘭大地主的領地之內,所以那些大地主也毫不客氣的對城鎮居民課以沉重的勞役和賦稅,對其經營活動設置種種限製,並將他們完全排擠於政治生活之外。
烏克蘭武裝暴動消息,傳到華夏帝國首都南京。為了要指導烏克蘭革命,發現烏克蘭暴動存在的問題,周垣在乾清宮召見了老將袁崇煥,委任袁崇煥為東歐戰區司令員兼黑海艦隊司令、帝國對外情報局烏克蘭分局的行政長官,常駐羅馬尼亞港口康斯坦薩。
哈伊洛?赫梅利尼茨基等哥薩克統領,秘密來到康斯坦薩。與袁崇煥以及帝國對外情報局烏克蘭分局的部分領導經過徹夜長談。
漢級巡洋艦上,袁崇煥迎風而立,“哈伊洛,從1591至1638年烏克蘭發生的五次大規模的哥薩克農民起義,你都是參加者和指導者。對這五次反對波蘭反動統治階級的政治統治、經濟壓迫和宗教排擠的鬥爭,你怎麼看?”
“袁將軍,麵對一次又一次的哥薩克農民暴動失敗,我百思不得其解。”
袁崇煥笑了,如果你能夠理解,我們華夏帝國皇帝還派我來幹什麼?“哈伊洛,帝國的戰略分析研究室經過研究發現。在所有的哥薩克起義當中,廣大非冊編哥薩克在鬥爭中起著核心作用,農民和城鎮貧民等群眾都是積極的參與者。實際上,普通哥薩克也大都是農民或者漁民、牧民。”
“這就決定了五次起義都帶有農民暴動所固有的弱點。”
“弱點?什麼弱點?”
“具體來說,一,這些暴動都是些自發性的群眾鬥爭,往往沒有明確的長遠目標,近期目的往往也局限於一些具體追求,甚至是憤懣情緒的宣泄和報複行動。
二、所有的起義隊伍都是臨時拉起來的,在鬥爭過程中短時間內迅速擴大,因此沒有良好的裝備和完善的組織,紀律鬆懈。
三、每次軍事行動上的策略,完全取決於個別領導者的素養和能力,出現錯誤在所難免,而軍事上一旦出現決策錯誤,往往是致命的。
四、每次作戰,往往是依靠起義軍數量上的優勢和聲勢上的效應,憑借起義者個人的冒險精神、頑強和勇敢,因此難敵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機動性強的波蘭正規軍隊。”
“袁將軍所言,令我茅塞頓開.”哈伊洛?赫梅利尼茨基拍了一下腦門,“還有一點您沒有說,就是俺們起義軍的隊伍人人都有,部隊往往很臃腫。部分軍中的農民留戀家鄉,不願隨軍到遠離家鄉的地方打仗,尤其在春耕與秋收季節。”
袁崇煥點點頭,“誠然,哈伊洛,你能夠看到這些很不容易了。盡管獨立運動存在著種種問題,但是,隨著一次次起義的鍛煉,起義規模和力量不斷壯大,原來渙散的哥薩克隊伍還是逐漸強大起來,戰鬥經驗不斷增長,組織狀況不斷完善。”
“皇帝陛下希望,哥薩克運動的領導人,能夠從失敗的教訓中,總結經驗,逐漸擺脫隻顧自身利益的局限,建立烏克蘭獨立運動民主陣線,哥薩克要與烏克蘭社會的知識分子和宗教勢力聯係與結合起來,把保衛東正教信仰和烏克蘭文化的任務納入自己的鬥爭綱領,從而增強了起義的號召力。民族利益的融入使哥薩克農民運動產生了性質上的改變。”
“雖然說現在烏克蘭的獨立運動進入了低潮,但是,這種低潮是暫時的。皇帝陛下在我臨來之前曾經指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行動。烏克蘭的哥薩克要善於學習先進的理論和軍事鬥爭經驗,積累力量,創造條件,迎接烏克蘭民族獨立運動高潮的到來。”
康斯坦莎會議之後,哈伊洛?赫梅利尼茨基等哥薩克統領決定讓他們的孩子去華夏帝國求學,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依依不舍的離開家鄉,遠赴中國。臨行之前,念華夏帝國皇帝的七言絕句一首,“男兒壯誌出鄉關,學業不成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到處是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