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華夏帝國經濟和軍事的強大,儒家文化已經滲透到世界各地的角角落落,從野蠻的撒哈拉大沙漠原住民,到法蘭西巴黎的楓丹白露。相對於大炮和鋼槍,文化的軟侵略似乎走得更遠,也更深,幾乎根植於17世紀世界各地的精英階層的集體記憶中,幾乎是華夏文化在全世界的的惡諡。
在帝國所屬的東南亞群各省以及琉球群島,九州群島、新羅半島、西伯利亞地區,中亞地區、南亞地區的老撾、交趾省、孟加拉省等邊遠地區、南非各自治省,北美聯合省,華夏帝國政府強製性的推行漢化教育和漢語教學,對所有的土著文化和文字、語言,進行嚴格的限製或者幹脆消滅,讓其成為死語言或者死文字。
帝國政府在華夏帝國疆域內以及亞洲地區全麵的漢化,具有實施時間長、涉及地域廣的特點。教育,特別是語言殖民和文化殖民,需要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教育體製的支持以及設施、教員、教材等條件的完備,更需要空間、時間以及有條件接受教育的人群。為此,華夏帝國政府投入了巨額的資金,開辦了免費教育學校,免費送文化下鄉。漢語為主的電影、廣播,戲曲、書籍、歌曲傳遍到帝國以及受帝國影響地區的角角落落。
在大會上,周垣還特別要求華夏帝國政治保衛局、帝國文化部、帝國宣傳部,“要不遺餘力的向世界各地,尤其是帝國的歐美地區,輸送以漢文化為主的少兒電影、動畫片兒、書籍,盡可能確保那些歐美地區的孩子,能夠看到帝國製造的優秀文化作品。”
“一句話,對歐洲的漢化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盧象升隨後發言,“陛下的講話,如同高屋建瓴,令我等茅塞頓開。我們中國有句話叫做,“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此外還有孟母三遷的說法。原因在於,人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的一種動物,尤其是在少兒階段,父母的行為以及孩子接受的教育,對孩子是非觀念、基本道德行為的初步形成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兒童時期,如果帝國政府以華夏文化為主體的進行幹擾,就可以讓孩子養成對華夏帝國有利的行為習慣、道德品質和思維習慣。所以兒童教育的成敗,將直接影響到孩子將來的品格、人生觀和行為形成。無論是非洲的矮黑人,還是西南山區的土著部落兒童,無論是奧斯曼土耳其人,還是歐洲的白人,,隻要他們從小接觸漢文化文明,在他們的將來,就可以成為漢文化的擁躉者,或者成為一個黑皮黃心、或者白皮黃心的人。”
“正如俗話所說:“嫩枝易彎也易直”。孩子猶如幼小的樹苗,如果在其幼小時,受到華夏文化的影響,那麼在孩子的思想和性格成型之後,在行為和思想都將打上華夏文化的烙印。所以,向國外兒童輸送,華夏文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翁濟世說道,“帝國的教育部門經過研究發現,兒童行為習慣正在形成之中,易於接受外界的影響,所以其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都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同時又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而教師是兒童教育的核心,教師的待人接物,說話方式,行為舉止,穿著打扮都在有意無意地影響著兒童。兒童通過觀察、學習、模仿,被教師所影響,並按照教師的做法,學習限製和調節自己的行為方式。所以,我們應將在鼓勵帝國的優秀學子以及知識分子,到偏遠地區或者其他國家,擔任教師。展示華夏文明的行為習慣,生活方式,從而激發國外兒童對華夏帝國良好的道德情感,努力培養國外兒童華夏人最優越的道德觀念,華夏民族的行為標準和道德標準,才是世界的標準。”
周垣隨後熱情洋溢地指出,“華夏帝國要屹立不倒,必須憑借其先進的生產力和強大的經濟基礎、政治軍事優勢,不僅對相對落後的地區和國家進行軍事影響和政治威懾,而且同時也進行文化滲透,搞文化霸權。這是帝國的國策,也是我們華夏文明的使命。我們的事業會成功,我們的事業一定能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