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漁場名聞遐邇。主要經濟魚類有小黃魚、帶魚、鮐魚、鮁魚、黃姑魚、鰳魚、太平洋鯡魚、鯧魚、鱈魚等。此外,還有金烏賊、槍烏賊等頭足類和鯨類中的小鰮鯨、長須鯨和虎鯨。
經濟貝類資源主要有牡蠣、貽貝、蚶、蛤、扇貝和鮑等。經濟蝦、蟹資源有對蝦、鷹爪蝦、新對蝦、褐蝦和三疣梭子蟹。棘皮動物刺參的產量也較大。
底棲植物資源主要是海帶、紫菜和石花菜等。
帝國遠洋漁業公司黃海分公司將統一對黃海的資源進行有效開發,由國有、集體漁業公司、漁業生產大隊按計劃作業,嚴禁私人漁船涸澤而漁的捕撈方式。
(六)、帝國政府支持北新羅省向外移民,在非洲,澳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劃出四個獨立的移民區。
非洲移民區主要在南蘇丹。這裏地形平坦開闊,多為粘土質平原,中部有大片草原、濕地。熱帶草原氣候給這裏提供了大量的降水,全境95%以上為濕潤和半濕潤地區。
周垣告訴鄭親王濟爾哈朗,“王爺,你知道南蘇丹的可耕地麵積是多少?約為2500萬公頃。折合成3億7000萬名畝,”
“老天爺,那麼大的麵積怎麼耕過來?”
“帝國政府將在那裏建設集體農莊和集體林場,駐守生產建設兵團。全部實行集約化經營,搞大農業。”
“這些我全然不懂。”
“王爺要在那裏坐鎮就可以了,”翁濟世說道,“我們可以驅使那些黑人給熱帶種植園工作,為我們種棉花、花生、高粱、小米、麥、阿拉伯膠、甘蔗、木薯、芒果、木瓜、香蕉、土豆以及芝麻等熱帶作物。當然,我們還是主要依靠現代化的農業機械。”
“首相閣下,你認為我在草原上建設大牧場怎麼樣?”鄭親王濟爾哈朗說道,“我從國家地理雜誌上看到,那裏有個一望無垠的草原,成千上萬的野生動物在那兒奔跑。”
“這是一個很不錯的建議。南蘇丹草原上發展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那你要比蒙古高原大草原上條件好多,擁有數以百萬計的家禽、山羊、豬、馬、驢、羊等動物,絕對不是一個夢。”
“首相閣下,我還想聊一下南美的潘帕斯草原。”濟爾哈朗說道,“《國家地理》雜誌上說,他們還處在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三個社會形態。如此野蠻落後,對那裏的征服,沒什麼意思。”
“凡事不能絕對。潘帕斯草原上有自己的優勢。準確的說,草原上的土著居民,是殷商後裔的一支。與我華夏本土的居民沒有什麼不同。因為遠離帝國本土,經濟和文化發展一直踟躕不前,甚至出現了倒退。”翁濟世說道,“草原最南端的塞爾克納姆人和亞幹人,最為原始,他們甚至還沒有掌握陶器製作技術。中東部的普埃爾切人、克蘭迪人和山地居民,以及南部的特維爾切人,他們像北美洲土著經營大平原一樣,開發荊棘叢生的巴塔戈尼亞平原。以美洲駝和美洲鴕鳥肉以及一些植物為生,文明程度雖說高一點,但也沒有農業和畜牧業,沒有可以更多交通工具的馬匹,驢子,基本上還處於原始部落階段。”
“潘帕斯草原上就沒有文明程度高一些的土著居民?”
“當然有,那就是懂得製陶的原始農民,包括東北部的查魯阿人、米努阿內人和瓜拉尼人,他們以刀耕火種的半定居方式生活;之外還有西北部的迪亞吉塔人,中部的托科諾特和科梅欽貢人,中西部的瓦爾佩人。”
“那有沒有高於石器時代的文明?”
“有。但隻有一個。”翁濟世說道,“那就是卡爾查基人。他們的語言類似於古漢語的楚粵方言,在語法結構上比較類似。你,勇猛好戰,在住區的戰略位置上,都築有石頭那是碉樓的防禦工事。他們耕種梯田,馴養美洲駝,織染駝毛,善編筐,製精致瓷器,並掌握了冶煉技藝。文明程度比較發達。多信仰薩滿教。”
鄭親王笑道,“這一點倒是與我們很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