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用恒河沙數相比也不為過。”帝國科學院院士,細菌學家尚炯站在講台上,麵向觀眾,“有人也許會問,難道比針尖還小嗎?我的回答是,細菌比針尖小多了,完全超出了你的想象。”
“而且細菌無處不在,細菌廣泛分布於土壤、空氣和水中,或者與其他生物共生。即使在數萬米的高空以及千年的冰川之下,也可能有細菌存活著。部分種類的細菌,分布在極端的環境當中,比如海棲熱袍菌,他們就生活在火山口。
比如嗜鹽古細菌,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鹽醃的食品也是是它理想棲居之地。海魚、海蟄、海蟹、海貝等海產品,以及不太鹹的鹹菜、鹹蛋、醃魚、醃肉之類一旦沾上嗜鹽菌就會大量繁殖,速度十分驚人。”
《華夏日報》的記者問道,“請問教授,人體身上有沒有細菌?有多少細菌?”
“當然有。”尚炯做了肯定的回答,“人體內及表皮上的細菌細胞總數約是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而人體內的細胞總數是60萬億個。”
台下頓時一片嘩然。
尚炯做了一個安靜的手勢,“不過請諸位放心,這些細菌絕大多數是無害的。”
眾人長出了一口氣。
“所以我建議大家經常洗澡,飯前便後要洗手。”尚炯說道,“記住了,洗洗更健康。不會傷什麼元氣。”
眾人大笑,鼓掌。
“請問教授,研究細菌的意義何在?”問話的是帝國廣播電台的記者。
“一是消滅細菌,二是利用細菌。”
“首先我們講為什麼要消滅細菌?因為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痢疾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在植物中,細菌導致葉斑病、火疫病和萎蔫。
”尚炯正色的說道,“不過令大家幸運的是,在陛下的英明指導下,我們發現了這些致病細菌,並研究出了有效的抗菌藥物。”
“但是,治療疾病要以預防為主,不能單單的依靠抗菌藥物。特別是有些男人,不能因為我們發現了克治梅毒的藥物,從此生活不檢點而胡作非為。”
眾人又笑。
帝國政府雖然研製出眾多種類的抗生素,但在為了防止抗生素濫用,同時為了攫取高額利潤,主要是賺錢外國人的錢,因此將抗生素的價格定位很高。
比如治療結核病的鏈黴素,治療鼠疫的慶大黴素和四環素,幾乎等同於黃金。
不過讓帝國公民感到幸運的是,帝國政府對本國的公民,實行免費醫療。
皇帝陛下曾經說過,“絕對不會讓任何一個帝國公民,因為醫療問題而返貧。”
“請問教授,細菌就沒有一點好處嗎?”
“當然有,其實在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與細菌息息相關。細菌可以幫助我們消滅和分解那些無用的垃圾,包括人類的排泄物,不然我們會被那些糞便以及動物的屍體所包圍。和豆類共生的根瘤菌。許多種豆類植物能和根瘤菌屬的相應種共生。根瘤菌侵入寄生根內,刺激寄主根上形成根瘤,根瘤菌在根瘤內定居並固氮。從而使農作物增產。”
“再比如,幫助我們做發麵饅頭、釀製米酒,製作紅茶和磚茶、醬油和米醋的就是酵母菌。”尚炯說道。“酒神杜康當年“有飯不盡,委之空桑,鬱結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代,不由奇方。”我們的祖先,在很早的時候就利用細菌為我們工作。”
一位叫鍾約的同學舉手站起來,“教授。我可以提一個問題嗎?”
“沒問題,不過最好是關於細菌問題的。”
“我來自河西走廊,我們家族是一個釀酒世家,一直有一個問題困擾著我們家族。”鍾約說道,“那就是,為什麼我們釀的葡萄酒在釀出之後會變酸,根本無法飲用。而且這種變酸的現象還時常發生。”
“你說的這個問題,也是世界釀酒業普遍麵臨的問題。”尚炯說道,“我們經過研究觀察發現,使葡萄酒變酸的罪魁禍首是乳酸杆菌。營養豐富的葡萄酒簡直就是乳酸杆菌生長的天堂。乳酸杆菌其實也是有益菌,隻是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
“教授,怎樣消滅乳酸杆菌?”
“采取簡單的煮沸的方法就可以殺死乳酸杆菌,但是,這樣一來葡萄酒也就被煮壞了。”尚炯說道繼續說道,“如何既殺死乳酸杆菌,又不會破壞葡萄酒本身呢?我們經過多次的試驗,一直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後來陛下讓我們以63.5℃的溫度加熱葡萄酒半小時,結果奇跡出現了,這樣不但可以殺死葡萄酒裏的乳酸杆菌,還最大限度的保持了葡萄酒的風味。我們稱這種方法為周氏消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