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允彝隨後宣讀另外一部分報告,“贛南和閩西地帶,地瘠民貧,民風剽悍,災荒頻繁,再加上戰亂不斷,自古以來就是盜匪出沒之地。
進入明朝末年,小冰河肆虐,加上政局動蕩不安,地方軍閥政橫征暴斂和土豪劣紳殘酷剝削,使贛南閩西的鄉村出現嚴重的危機,匪患猖獗。
明末民變爆發後,贛南、閩西的土匪也乘機峰起。
據帝國政治保衛局調查,贛南、閩西各縣土匪約占當地人口的四分之一。
日益肆虐的匪患,連同連綿不斷的災荒、戰亂使廣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生一片凋敝。”
報告讀完之後,進入會議討論階段。
與會的帝國官員們紛紛請求帝國皇帝周垣,“派遣帝國軍隊、地方民兵對各類土匪分別采取了嚴厲的打擊,還贛南、閩西一個朗朗天空。”
周垣說道,“治病要治根。我們要先找出發生匪患的原因,然後才能根治這些土匪。大家可以各抒己見。”
華夏軍副總參謀長李岩首先發言,“發生匪患首先是因為戰亂。有史以來,匪患與戰亂相伴,這幾乎是個律。眾所周知,明朝末年,朱明朝廷陷入內外交困狀態,外有野豬皮、韃靼入寇,內有流民造反以及土司叛亂。大大小小的戰爭,在各地頻繁上演。頻繁的戰亂為土匪的滋生、發展提供了適宜的溫床。首先,戰亂打破了原有社會秩序的平衡,破壞了舊有的社會結構,整個社會處於失範狀態。加之戰亂中“以暴製暴”成為社會通行的法則。這些就為崇尚暴力的土匪黑勢力提供了參與權力角逐的機會,他們於是趁機“崛起”。其次戰亂還重破壞了國計民生,增加了人民生活的艱難。為了生存,少數人鋌而走險或被逼無奈而落草為寇,這在當時是較為普遍的現象,尤其是戰亂中潰敗的遊兵散勇和難民往往成為土匪的主要來源之一。|”
周垣看看帝國天文台台長湯若望,“請湯台長談談你的觀點。”
湯若望一字一頓的說道,“戰亂在崇禎朝無限製擴大,而長期的饑荒是造成戰亂無限製擴大的根本原因。”
周垣點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湯若望麵向眾人,“小冰河時期到來冷驟然加劇,糧食產量驟然下降,從而造成了長期的饑荒。”
“災變的前兆最早可追溯至嘉靖前期,萬曆十三年開始變得明顯,但時起時伏,1600年前後開始驟然加劇,崇禎一朝才達到災變的高峰。根據帝國氣象總局的記錄,從1629年起,連續數年,長江以南出現了氣溫異常,長江以及其他湖泊,河流發生河麵結冰的現象。”
“有翔實數據顯示,吳江運河冰厚三尺多,而且從吳江一直凍到嘉興,要壯士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裏。陽曆11月南運河封凍,這在曆史上絕無僅有的。江西的柑橘,被大麵積的凍死。今年1月,處於亞熱帶的珠江三角洲也遭遇了異常天氣,廣州等地頻繁遭遇降雪,人畜凍死多達上百。”
“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這導致了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先秦晉,後河洛,繼之齊魯、吳越、荊楚、三輔,並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北方風沙壅積日甚,旱災逐年增多,農業收成銳降"。與此同期,中原氣溫與北方農牧帶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漢以來的最低點。整個明末時期始終伴隨著旱災、寒流、蝗災、水災、鼠疫、瘟疫等,此後中原氣候持續下降,天下大亂,狼煙蜂起。
而在南方,又出現了難以預料的洪水。贛南和閩西在曆史上就是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之地,贛南和閩西的河流幾乎是逢雨必患。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農業生產遭受嚴重破壞,糧食歉收,乃至絕產,使得一些本來已經赤貧的農民走向了破產,當他們以為生時,隻有上山為匪或飄泊他鄉,這無疑加劇了社會的動嚴重的災荒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改變了土匪的行為活動。不少土匪都把糧食作為重要的搶劫目標。”
眾人均表示讚同湯若望和李岩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