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皇族鬧劇(3)(2 / 2)

“朝廷就會給你一張七品縣令的委任狀。不過委任狀是真的,縣令卻是虛職。”

“足夠了。”老頭笑道,“100年之後,子孫後代知道我這個老太爺是個縣官就可以。”

大明朝賣官鬻爵發展到最後,那些從事特殊職業的人,也爭先恐後的參與到其中。

八大胡同裏當紅窯姐兒,自然是不差錢兒,也紛紛花錢給自己買了官職。以至於青樓裏麵,出現了四品五品的青樓女子,結果到了最後,去他們那裏消費的官員們都很不好意思。

山西省石嶺關土匪頭子黑豹,花200兩銀子給自己買了一個候補縣官。每次下山搶劫的時候,都要穿上官服。

老百姓無不感慨,“賊是官,官是賊,官匪一家親,民眾遭蹂躪。”

保定府珠林寺的悟靜方丈,花了一千兩銀子,給自己搞了一個五品的候補知府。這位方丈每一次到人家做法事,都要亮五品官的身份,要求事主加銀子。

人的思想一解放,錢財便滾滾而來。

曹文詔在山西剿滅農民軍,但朝廷實在沒有錢,朱由檢下詔鼓勵山西境內的百姓捐納。

僅大同府,捐縣丞的有兩百多人,獲得白銀4萬兩,5000擔糧食。

在山西,如果你在吃早點的時候,沒有個官員的身份,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買官的人太多了,就連賣豬肉的張屠戶,賣十香包子的李老板,放羊的馬老漢,都可能是什麼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大明朝是個官本位的王朝,人人都想當官,朝廷公開出價賣官,將賣官鬻爵進行到底。

明朝的官製,實行的是“九品十八級”,九品之外,都是不入流的小官。

九品之外文職京官有: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崇文門副使。

九品之外文職外官有: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但是螞蚱雖小也是肉,朱由檢將這些官職也是明碼標價,

在大明朝做官,以前主要是通過科舉或軍功的正規渠道進入官場的。這就是社會上所說的正途。

但是現在不同了,連年征戰國庫空虛,富庶的江南,又不在朝廷手裏,所以為了大明朝的長治久安,就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增加財政收入。

朱由檢剛開始的時候,猶抱琵琶半遮麵,嚴格規定,各地一定要把職務和級別嚴格分開的。

也就是說,你花錢買的隻是級別,可以穿朝廷發的官帽、官服,可以坐官轎,但要是任實職,升堂斷案。還需要再拿一次銀子。

實踐了一段時間之後,連朱由檢自己都煩了,幹脆明碼標價,一次性的買斷。

買級別、捐實職同時進行,想要哪個給哪個。如果你能出個10萬兩白銀,給個郡王也沒問題。

朝中的有識人士擔憂,:“捐班這些人不學無術,要能耐沒能耐,要學識沒學識,你能指望他們治理國家嗎?”

朱由檢一聲歎息,“如今是連年旱災,烽煙四起,朝廷內外交困。如果是不鼓勵人們拿錢買官,朝廷拿什麼給前線的士兵發軍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