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芝虎也派遣快船將他被打的消息告訴大哥鄭芝龍,“一定要給弟弟出口氣。”
雙方收到信息之後,均摩拳擦掌,厲兵秣馬。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也紛紛讓自家的海軍做好戰前準備,隨時出擊。
一時間,戰爭的風雲籠罩在南海上空。
但是普通的海商並沒有幾大勢力的角逐放在心上,依舊如往常一樣,做著他們樂意做的事。無論是誰控製住南中國海,他們都要上貢,無論是西洋人還是朝廷,都特麼沒有一個好東西。
一艘來自鬆江特區的大福船青浦號緩緩駛入福建月港。
位於九龍江入海處的月港是大明朝的對外重要的貿易港口之一。與福州的甘棠港,泉州後渚港,廈門港,並稱福建的四大商港。
帝國東南沿海一帶,山多地少,尤其是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
所以當地百姓為了討生計,多以出海經商為生,而因為經商致富者不計其數。
中等規模的海商,也擁有十多艘大海船,往來於福州、寧波、鬆江、青島、天津等地,而且經常出洋貿易,至交趾、日本、呂宋等地。
引以為傳奇的是一個叫吳征的大海商,早年的時候是窮矮挫一個,迫於生計,先在遠洋貨船上做水手。一日船行至日本海,忽遇暴風突起,船被擊碎,船上的人大多溺水而死,隻有吳征抱著一個桅杆逐浪漂流,經過三天三夜,才飄至倭國沿海得救。後來靠著幫人捎帶貨物,小吳同學手頭才有一些積蓄,精明的他並不像其他水手一樣去花天酒地,而是與人合夥買船從事海洋貿易。不到十年的功夫,便有要萬貫家財。發了財的吳大海商,在老家購置了大片的土地,周圍一眼,望之不盡,都是吳家田園。
不過這些大海商多擁有私人武裝,如果說他們是兼職海盜也不為過。
明朝中期的倭寇之亂,其主體就是那些大海商而並非倭國人。
隆慶皇帝宣布解除海禁放開海禁之後,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獲得合法地位。一如小三轉成正室,那些走私商成了合法的海上貿易商,他們的走私老巢福建月港,也變成了合法貿易港,大明帝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從事海貿的商人集團,獲得了富可敵國的利潤。
督餉館裏麵的官吏看見有大福船進港,喜不自禁,今天又發個利市,依照慣例登船收稅。
月港的稅收占福建財政的很大一部分,巡撫熊文燦極為重視,派遣親信軍官駐守在港口,嚴防宵小之徒鬧事。
青浦號交了稅之後,好不容易找了一個泊位,停靠在西岸路頭尾碼頭。
九龍江大約二裏長的江岸線,七個碼頭密密麻麻停滿了船。
青浦號卸下貨物,裝上東南亞出產的棉花、大米、椰子等農產品,悄悄地離開了港口,沿著黑潮暖流和黃海暖流,向北方駛去,目的地是華夏軍天津特區。悄悄地來,悄悄的走,不帶走一片雲彩,在帆檣如雲的福建月港沒有引起任何波瀾。
青浦號不過是眾多大海船中的微不足道的一個,不被關注也正常。
就如同班級中成績中等、相貌平平的來自工薪階層的男生,被關注的機會比日食還稀少。
月港一地,經常往來的商船多到100艘,且多為寬三丈五尺,長十餘丈的大福船。
海商們從月港出發,把大明朝價廉物美的生絲、絲綢以及茶葉、瓷器、棉布、火藥硫磺、棉布,書籍,運往馬尼拉,與西班牙商人交易,成為大帆船貿易中的一份子。
也有一部分大海商從事的是對倭貿易,他們從月港出發,順沿岸流先要南下,然後再藉台灣暖流北上,進入黑潮幹流,前往琉球那霸;接著再從那霸出發北上,抵達日本列島,兵褲山港、長崎港、鹿兒島,江戶。
華夏出產的各種金屬製品、玻璃製品、藥品,機織布、羊毛製品、生絲、絲織品以及絲綿、錦繡、麻布、紅線、水銀、縫針、鐵鍋、陶瓷器、銅錢、古書籍、書畫、藥材等銷往倭國之後,以數倍,有的甚至10倍的高價成交,海外貿易讓中國的海商賺了個缽滿盆滿,結算時使日本的大量銀兩流入中國。
現在日本列島的大名以擁有不鏽鋼的餐具和擺件兒為榮,出門的時候則乘坐豪華四輪馬車,並以此作為身份的象征。
如果你沒有,那隻能說明你out了。
後水尾天皇獲贈了豪華四輪馬車之後,穿上華夏出產的呢子製服,戴上明晃晃的不鏽鋼手表,開始在京都顯擺他的與眾不同。他要讓德川幕府看看,我這個天皇還是有人尊重的。
現在後水尾有一個理想,就是以國家元首的名義出訪華夏帝國。不管怎樣,他還是名義上的皇帝,而德川秀忠那個家夥,永遠都是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