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邪(2 / 2)

ERLANG

都江堰下,千古英風。二郎在此,波瀾不驚

李冰之子。《朱子語類》卷三:“蜀中灌口二郎廟,當是因李冰開鑿離堆有功立廟,今來現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按李冰子“二郎”之名已早見於此書。有關二郎的神話,古籍書中不見有記載,僅見於近人記述。《都江堰功小傳》雲:“二郎為李冰仲子,喜馳獵,與其友七人斬蛟。又假飾美女,就婚孽鱗,以入祠勸酒。”《灌誌文征》卷五《李公子治水記》亦有記載。民間所傳關於二郎之神話很多,現節述其一:秦滅蜀,秦王命李冰為蜀郡守,二郎亦偕其父同至蜀。時蜀地多水患,二郎奉父命往尋洪水禍源,思有以治之。二郎跋山涉水,自秋徂冬,從冬及春,杳無消息。一日入山林,遇猛虎,二郎射虎死,方割取虎頭。七獵人出,二郎舉虎頭示之,七人鹹驚。乃求共往偵水患,二郎允之。逐同至灌縣城邊一小河,聞茅屋內有哭聲,覘之,乃老嫗哀其幼孫將往祭水怪孽龍者,知洪水患害,乃在於斯耳。遂與七人同往白父,李冰授以擒孽龍之法,眾人依計而行。至祭日,二郎持三尖兩刃刀,與七友同入江神廟,伏神座後。頃之,孽龍隨風雨入廟攫祭物。二郎率七友遽出,齊戰孽龍,龍不支,竄出廟。四山鑼鼓喧天,人聲如潮。龍懼入水,二郎與七友亦俱入水;龍上岸,亦俱上岸。遂擒孽龍。二郎與七友鬥疲,暫憩於王婆岩下,而置龍於河中。河有龍洞,通崇慶州河,孽龍乃伺機逃。二郎以三尖兩刃刀置河上,傾耳近柄而聽之,驚曰:“龍遁矣!”乃與七友急往覓龍,終複擒之於新津縣童子堰。方返至王婆岩,遇前日茅屋泣孫老嫗,持鐵鎖鏈來謝贈之。二郎即以此鎖鏈鎖孽龍,係之於伏龍觀石柱下水深潭中,後遂無水患。

——————

判官

PANGUAN

君貌猙獰,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

判官位於酆都天子殿中,負責審判來到冥府的幽魂。閻羅王殿裏文武四大判官分屬賞善司、罰惡司、陰律司、查察司。現在有人把陰律司視為催命判官崔畔,是把原來在陰陽界的崔畔搬到這裏來了,最著名的四大判官為:賞善司、罰惡司、查察司、崔判官。前三位均為職位名,不可考。但最後一位崔判官,卻是十分的出名。在《西遊記》及各地的傳說中,均有出現。相傳崔判官名玨,乃隋唐間人。唐貞觀七年(633)入仕,為潞州長子縣令。據說能“晝理陽間事,夜斷陰府冤,發摘人鬼,勝似神明。”民間有許多崔玨斷案的傳說,其中以“明斷惡虎傷人案”的故事流傳最廣。故事說:長子縣西南與沁水交界處有一大山,名叫雕黃嶺,舊時常有猛獸出沒。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玨即刻發牌,差衙役孟憲持符牒上山拘虎。憲在山神廟前將符牒誦讀後供在神案,隨即有一虎從廟後竄出,銜符至憲前,任其用鐵鏈綁縛。惡虎被拘至縣衙,玨立刻升堂訊。堂上,玨曆數惡虎傷人之罪,惡虎連連點頭。最後判決:“啖食人命,罪當不赦。”虎便觸階而死。崔玨死後,百姓在多處立廟祭祀

——————

七郎

QILANG

百箭攢心,心尤未死;毅魄歸來,兩狼泣下

七郎因替五哥打抱不平,失手打死潘豹,使向來和楊家不合的潘仁美在痛失愛子之後,更與楊家勢不兩立,七郎也因此成為階下囚,後來雖成功逃獄,卻遭潘仁美手下追殺,負傷逃到杜金娥的山寨。金娥對七郎一見傾心,硬將七郎強留於山寨,七郎卻一心急著返家,金娥七擒七縱,七郎這才明白金娥對自己的心意,於是和她私訂終身,約定返家後必定回來迎娶。

誰料七郎趕回家中,楊家將已奉聖旨赴金沙灘一役,並身陷敵陣,七郎負傷前往聯係救兵卻遭捉拿,雖然,七郎全力抵抗,終於寡不敵眾,遭萬箭穿心;然而潘仁美仍不罷休,命人將七郎剝皮,將鮮血淋漓的七郎綁在荒山野嶺,任風吹雨打,讓他在劇痛攻心之下,咽下最後一口氣……

——————

刑天

XINGTIAN

幹戚之舞,猛誌常在。 以腹代首,天刑何有於我哉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又稱形天。據《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刑天與天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幹戚以舞。”因此 ,刑天常被後人稱頌為不屈的英雄。東晉詩人陶淵明《讀山海經》詩:“刑天舞幹戚,猛誌固常在。”即詠此事,借寓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