劄記

名利場

武 彬 (本刊編輯/記者)

曾經還是學生的時候,一次課上有位老師提及經濟政策的目標在於熨平經濟周期。緊接著他問道,怎樣的經濟運行狀態才能稱之平穩。我開始回想以前在教科書上學到的那些經濟學理論,但仍難以得其要點。隨後老師舉了一個例子:“以前的工匠為了檢查牆有沒有砌得直,有一種方法。他們會在完工之後輕推一下牆,如果牆左右輕微的搖晃,那麼證明這堵牆是砌直了;而如果這堵牆紋絲不動,那麼則證明牆是砌歪了。”

喬 欣 (本刊編輯/記者)

筆者在一次財政係統會議上,聽到一位廳長很直接地說,“我們感到現在中央出台的政策不顧地方的實際承受能力,比如為了教育的事情,這些年我們很是花了大力氣,財政出錢支持教育這個做法是正確的,但是與花錢相關的體製機製沒有建立起來。尤其今年財政收入完成難度大,特殊時期如果支出不做出調整,我擔心會出問題。”

穀 文 (本刊編輯/記者)

七月底大水漫灌北京城後,筆者和幾位遠道而來的財政人聊天。幾個人說到法治與人治,一局長半晌不語,自灌三杯。問旁人方知該局長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精研法理多年,然後忽然決心考了公務員,從此不提法治。

朱 靜 (本刊編輯/記者)

現在房價飆漲不下,從理財角度分析,應該是財富分配結構的問題。控製房價就要調整政府、銀行、購房者及農民等利益結構,並盡快出台房產稅新政。但有人稱,房產稅出台前,房價會在短期內上升,正如現在。因為房子的既得利益者,會在財產公示和房產稅出台之前拋售房子。而隻有財產公示和房產稅同步實施後,房價才可能下降。

黃前柏 (本刊編輯/記者)

談及預算法二審稿中的國庫“經理”之爭,被認為是央行和財政部對國庫管理權的爭奪。有專家認為,財政部相當於國庫的“會計”,人民銀行相當於“出納”。並且呼籲,要基於國家利益、公共利益而不是狹隘(部門)利益,在這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有良知的官員、學者和公民必須有能力分辨清楚代理製與經理製的關鍵差異。

仔細想想,“出納”要有經理權,真的很難。

亓 坤 (本刊編輯/記者)

東北某省城因罰款引發關店潮。業內都深知,這是非稅收入惹的禍。能不能解決呢?財政部門能力有限。但中部某地財政就完成了政府非稅權一統,不過也留了“尾巴”,一些行政事業單位的優質經營性資產劃歸到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