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最終與蘋果達成協議,將為蘋果公司的麥金托什機開發一套包括三個組件的應用軟件,即Chart、Multiplan和File,蘋果公司有權出售這些軟件。史蒂夫·喬布斯認為自己完成了一個不錯的買賣。他可以用較少的資金為自己鍾愛的麥金托什機裝上更多的應用軟件。
比爾·蓋茨選用20名“微軟最優秀的”程序設計師進行新項目的開發。1982年夏,麥金托什機原型運到了微軟公司。微軟辦公室裏的年輕程序員立刻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不知疲倦地投入為這台漂亮的機器編寫程序的工作中。可麥金托什機的複雜程度大大超過了他們的想象,難度比為IBM PC編寫的程序要大很多。他們花費了大部分時間在這台機器上,進度十分緩慢。這使得微軟原來的軟件發展計劃一步步地往後拖,而又不能達到與蘋果原定的時限。出乎意料的是,麵對這種情況,比爾·蓋茨卻暗自高興。這樣一來拖延了麥金托什機的發布時間。而微軟則贏得了更多的時間,可以自由發行與麥金托什機類似的程序。
比爾·蓋茨暗地裏製訂了一個巧妙的計劃,他決定先與蘋果合作,為仍處於封閉狀態的麥金托什機開發應用軟件,這將會使更多的軟件開發商為麥金托什機編寫應用程序,進而說服製造廠在出廠機中捆綁“界麵管理者”。這個計劃是建立在不可告人的陰謀之上的,在麥金托什機發布之前,創製一款微軟的圖形界麵,這一界麵在當時被稱為“Windows Manager”的窗口管理器,後來命名為“Interface Manager”,即界麵管理器,最終定名為“Windows”。雖然Windows 1.0三番五次地推遲上市日期,被新聞界戲稱為“泡泡軟件”。直到1985年,首批Windows 1.0視窗才正式推出。四年後,Windows的營業額突破十億美元大關。如今,微軟的Windows係統已經占據了全球個人計算機操作係統市場份額的93%,Windows所帶來的收入占到微軟年度總收入的三分之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與蘋果的合作中,比爾·蓋茨無比智慧地借助別人的力量,淋漓盡致地表演了“借雞生蛋”這一成功法則。對於比爾·蓋茨和微軟的成功,許多人曾說:“微軟公司現在想要做的,就是踩在別人成功的肩膀上更上一層樓,搶回並重新統治微機應用軟件的王國,並將其勢力範圍進一步擴展到互聯網領域,這就是微軟公司。”而比爾·蓋茨本人則被對手們冠以“軟件行業裏的撒旦”之名,恐懼中透著敬畏。
“哪裏有軟件,哪裏就有微軟。”比爾·蓋茨以豪氣衝天的氣勢,用敏銳的目光捕捉軟件行業裏的每一次創新。一不小心,你便會成為比爾·蓋茨的獵物。
微圖公司就是其中之一。這家由保羅和格雷遜創立的公司,主要從事的是小規模的應用軟件開發,它與微軟一直是長期合作的夥伴。不論是在微軟憑借MS—DOS一舉成名天下知時,還是在微軟開發“Windows”視窗遭遇瓶頸遲遲不能上市的窘境,或是當比爾·蓋茨這小子魔術師般吹出一個比一個更大的肥皂泡,而大多數人卻還眼巴巴地期待下一個泡泡時,微圖始終追隨微軟左右。
微軟為了答謝這個忠實的夥伴,也曾經貸款給微圖。當時,微圖公司為了適應微軟與IBM合作開發的OS/2操作係統,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及金錢,開發出一種名叫“魔鏡”的軟件,由於經費相對緊缺,微圖欣然接受了微軟的貸款。
在兩家公司進行交涉的過程中,比爾·蓋茨提出購買“魔鏡”軟件,以便用它來修改微軟的視窗應用軟件,使其能在OS/2上運行。比爾·蓋茨還表示願意幫助微圖公司在市場上推出“魔鏡”。保羅和格雷遜對於微軟提供的幫助心存感激,當微軟願意幫助自己推出“魔鏡”時,他們便欣然答應了比爾·蓋茨的提議。然而,比爾·蓋茨在熱情的幫助背後,卻另有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