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味道的感覺(代序)(1 / 2)

在《百家講壇》講諸葛亮,是我沒有想到的。因為一開始,是準備講《水滸》的。我一直覺得水滸的發揮空間比三國要大,自從2004年我寫完《梁山政治》一書後,一直在講《看水滸,說管理》的課程,對很多內容都是輕車熟路。

講諸葛亮屬於重打鑼鼓另開張。說實話,我對這麼短時間內做出高質量的東西並沒有太大的把握。

最難的是選角度。因為諸葛亮的故事婦孺皆知,而且又有很多專家高人從各種角度分析過。我如果隻是簡單地講故事,或是重複別人已經講過的東西,那就是拾人牙慧,浪費觀眾和讀者的時間,毫無意義。所以我給自己的要求是必須要創新、求新,要推陳出新。

感謝《百家講壇》各位編導老師的信任,把這麼艱巨的任務交給我。

我從接到這個主題的那一天起,就給自己立了一個規矩,必須要給老材料選新的分析角度,跳出“就著故事講故事,對著人物講人物”的俗套。

幸好,我自己在學校是講管理學課程的,有一些案例準備,有一些社會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的理論底子。各位讀者可以看到,書中整個內容都采取了多角度和多元化敘述的方法,一邊說故事、說人物,一邊進行多角度分析。例如,從管理學的角度談“揮淚斬馬謖”,引出溫柔手段做冷酷事情的管理規律;從組織行為角度講“龐統上任”,引出分槽喂馬、放水養魚的行為策略;使用發展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的觀點,分析孔明童年父母雙亡的經曆對他的性格以及他的領導風格形成的重大影響;用生活化的角度分析曆史事件,如在分析“三顧茅廬”的時候,結合當前的企業招聘行為,解釋“高調出場,低調說話”、“主觀上很願意,客觀上不容易”的策略,等等。

其實,對諸葛亮一直存在負麵評價。比如魏延冤案、李嚴冤案,比如有人認為六出祁山是窮兵黷武,有人指責他大權獨攬,一手遮天,用人失察,街亭慘敗,等等。其實,一個凡人犯錯誤很正常,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嘛。不過諸葛亮在老百姓心中不是凡人,他是神,是人們心目中的完美偶像。這種地位是無法撼動的。因此對於存在爭議的問題,我盡量真實客觀地敘述曆史,減少個人情感色彩,尊重大眾的審美情趣和接受心理。對待有爭議的問題盡量冷處理。

除此之外,把故事講好也是非常難的,一定要有人物,有細節,還要有到位的分析。我采用了場景還原的方法,每一講都還原一到兩個場景。有吸引力的故事,加上生動活潑的語言,再加上妙趣橫生的分析,才能組成一個真正完整的敘述。所以,講述如同一株植物,思想是“根”,故事是“幹”,語言是“花”。沒有思想是死水一潭,沒有故事是亂麻一團,沒有語言是死麵一塊!這叫做:無根不活,無幹不立,無花不美。

我特別想做一個有味道的東西給大家。

寫文章就如同烹調,同樣的食材,方法對了,味道就美妙,方法錯了,味道就不堪,而且即使是一樣的方法,不同的人做出來的也是不同的味道。味道味道,味亦有道,此事關乎修持,關乎文章,關乎人生,不可不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