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將在本章學到:
並購證明實力和價值
並購是把雙刃劍
並購是企業重要發展戰略
關鍵詞:規模效益資本運作
2010年8月創下了全球並購交易額的單月新高,達到2850億美元,其中引人矚目的交易包括“香港超人”李嘉誠以700億港幣收購英國電網,英特爾公司以77億美元收購殺毒軟件企業McAfee,新西蘭Rank Group以45億美元收購美國包裝公司PTV,這些巨型並購交易都證明了並購的強勁生命力。那麼,他們為什麼“牽手”?
一、並購是把雙刃劍
曾經有人打趣說,企業並購的失敗率比好萊塢明星的離婚率還要高。當然這是開玩笑,但也說明企業並購要想獲得成功,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盡管成功的並購能夠提高企業整體的競爭力,幫助企業獲得超額利潤,但並購的風險也不能忽視。並購案例不勝枚舉,但是統計顯示,隻有大約20%的並購是成功的,60%的並購結果是不夠理想的,還有20%可以說是完全失敗的。
並購的結果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並購過程中有許多陷阱,一旦對並購中的陷阱處理不當,開始的“兩情相悅”很可能變成“兩敗俱傷”。
1.並購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
(1)並購的效益被高估
有時候企業領導者會基於自己在某個行業的經曆,對自己的能力過於自信,高估了並購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積極地推動並不適合的並購。
20世紀70年代,可口可樂推行多元化戰略,其高管認為銷售葡萄酒和銷售可口可樂沒什麼區別,他們打算利用自己在市場營銷上的強大競爭力主導美國的葡萄酒市場,連續收購了三家葡萄酒公司。但是結果卻令可口可樂高管們頭疼不已,在經曆了7年微薄的利潤回報後,可口可樂高管們終於承認當年的決策是不合適的。可樂軟飲料和葡萄酒幾乎是完全不同的產品,消費人群差異很大,定價和分銷也不相同。最後,可口可樂以2.1億美元出售了葡萄酒公司,這個價格和當初收購的價格相當,但考慮到通貨膨脹以及資金使用的成本,可口可樂在葡萄酒並購上實際是虧損的。
(2)並購的價格過高
並購價格過高是導致並購失敗的重要原因。一旦並購價格過高,並購方的投資可能無法獲得合理的回報,甚至引起虧損。
很多時候,並購價格並不能真正反映被並購企業的價值,對目標企業的評估價值過高或者過度支付並購溢價,都會導致並購價格過高。由於評估方法不當,或者對被評估的目標公司了解不夠充分,或者被評估企業存在隱匿情況,都會導致目標企業的價格被高估。此外,由於並購雙方的議價能力不同,加上市場上同類型交易價格的影響及投機性投資者對目標企業價格的抬高,都會使並購產生過高溢價。
20世紀90年代最後幾年,電信產業蓬勃發展,業界紛紛預計電信設備的需求增長很快將會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麵。在這種樂觀估計下,大型電信公司都開始了大規模的並購步伐,思科公司、北電公司、朗訊公司、康寧公司等爭相收購那些新涉足電信新技術的小型公司。在他們的追逐下,那些公司的股價被投機者哄抬,導致大公司在收購時付出了較高的溢價。到了2000年前後,電信泡沫破裂,大公司才發現他們新收購的業務收效甚微,於是開始大幅衝銷。年報顯示,僅2001年,北電公司收購資產價值衝銷後仍減少約123億美元。
(3)並購企業融資不當
一般情況下,即使現金流充裕的企業在並購過程中也需要融資。融資不當的主要表現為融資規模和融資成本不合理。
融資規模過小時,並購企業的資金不足,影響並購價款的交付以及並購後的整合和經營,很可能導致並購交易半途而廢。融資規模過大時,並購企業的融資超過其承受能力,特別是通過負債融資,造成其負債過高,容易造成企業嚴重的資不抵債,增加破產的危險,並影響公司的信用評級。
此外,高負債水平還會使公司首先專注於解決債務問題,造成其他方麵的投資減少,影響公司的長遠發展。並購交易一般要求果斷出擊,企業的融資要求是非常急迫的,企業在融資時迫於形勢會願意付出高成本,而融資成本過高很可能造成並購得不償失。
(4)忽視了法律風險
並購要符合交易發生地的法律法規。一些國家和地區出於各種利益的考量,對企業並購有許多特別的立法規定,比如限製並購的行業、並購的方式、並購的融資、反壟斷問題、對中小股東的保護、國有資產的保護等問題。2009年3月,可口可樂並購彙源就因為經營者集中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的規定而被商務部否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