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對“食品安全”概念的界定存在道德缺失,缺乏倫理學理論的支撐。倫理學作為一門道德哲學,它調節的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學問。而這種調節所要達到的目標,則是達成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倫理學是人類追尋現實世界中完滿和諧關係的一門科學。而生命倫理作為倫理學研究問題的一個角度,它無疑為我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供了一個好的理論支撐,食品安全問題也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矛盾在這一領域的凸現,所以從生命倫理的角度,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概念進行界定、對其問題進行研究是必要的。
不安全食品的出現,在生命倫理的角度而言,是由於生命價值的原點失落造成的,即對生命神聖原則的遺棄。生命價值觀是現代生命倫理學的核心理念,它建立在對生命神聖論和生命質量論批判與反思的基礎之上。食品是人類生命賴以存在的前提條件,對於生命的尊重首先要從保持生命存在開始,同樣,首先保持生命的存在才可以實現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命神聖原則的敬仰,進而提升生命的質量,以至達到生命價值的實現。因此食品的生產不止是食品生產者獲取利益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用此手段達到維護人類存在和發展的目的,所以食品的安全與否首先關係到人的生命存在與健康,體現的是對人生命的尊重和對人自身價值的肯定。
在生命倫理學語境中,對人生命的尊重就是指尊重人的生命形式,並且主要是指尊重人類每一個個體的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存在和健康利益。維護生命的神聖性,作為一種樸素的道德觀念,源遠流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學就以直覺的方式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要尊重生命。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生命受到傷害,也就不能去傷害其它人的生命;孟子的“側隱之心,人皆有之”當看到別人處在病痛、流血、生命遭受摧殘但另一方麵,不可否認,由於網絡的廣闊覆蓋麵,這些簡單而又特殊的詞語已迅速在人群中“走紅”,它們在社會大眾尤其是年輕人群中大受歡迎,據統計,在校大學生幾乎百分之百熟悉並使用這些網絡流行語。
六、結語
網絡用語的出現是網絡發展的必然階段,與日常使用相比,網絡交流時使用的很多詞語的意義或多或少都發生了一些變化。這一變化的結果是產生了一些新詞、新義,結果雖是相對單一的,但產生這一結果的途徑卻相對較為複雜:有的通過詞語的讀音變化實現;有的通過詞語的形體變化實現;也有的通過詞語本身意義的變化實現。這些變化,從某個層麵來說,有別於甚至是違背了一般的語義變遷規則,從此產生了網絡時代下特有的“網絡用語”甚至是“火星文”,有人因此就全盤否定網絡用語。但我們也可以看到,部分網絡用語因其表意生動形象的特點,已進入到日常用語中,成為傳統詞彙的有力補充。因此,對待網絡用語,我們應當采取辯證的態度,既要規範約束,又要理解寬容。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戴慶廈.社會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於根元.網絡語言概說[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4]林剛.網絡用語的類型及其特征[J].修辭學習,2002,(1).
[5]沈娉.網絡詞語語義別解類型初探[J].修辭學習,2004,(2).
[6]盛若菁.網絡流行語的社會文化分析[J].江淮論壇,2008,(4).
[7]陳一舟.所謂“保衛漢語”不過是一場虛構的戰鬥罷了[N].北京青年周刊,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