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後一種人會變成這個樣子呢?原因是沒有堅強的意誌,讓潛力沉睡。當然個中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有一點是致的:——他們失去了激發人、鼓勵人的環境,他們沒有力量從不良的環境中奮起。
我們該如何來喚起自己的潛能呢?
(1)無論何種情況下,你都要不惜一切代價,走入一種可能激發你的潛能的氣氛和環境中去。
(2)努力地接近那些了解你、信任你、鼓勵你的人,這對於你日後的成功有很大的影響。
(3)你要與那些努力要在世界上有所表現的人接近,他們往往誌趣高遠、抱負遠大。接近這樣的人有助於提高你自身的修養與學識。
(4)接近那些不畏艱辛努力奮鬥的人,你在不知不覺中就會深受感染,養成一種吃苦耐勞、奮發有為的精神。
(5)與社會保持接觸,如果你還做得不完美,在競爭的環境下,你周圍人的行動,就會鼓勵你下更大的決心去努力,作更為艱苦的奮鬥。這就是一個商人的精神,也是我們走向成功之路的經驗,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深知:
一個人隻有永遠對體內的力量加以有效地運用,他的生命才不會陷於卑微貧困的境地。
當一個明智的雇主
有一本很有趣的書,名叫《回顧過去》,是當時的6大暢銷書之一。在書裏麵作者愛德華·貝拉米寫道:“在新的情況下,廣告宣傳已經縮小到一條簡短的聲明或是一句在哪裏能買到某商品的話。所有的宣傳都是經濟上的浪費,因此,它們都應該盡量被避免,或至壓縮成最簡短的形式——比如,黃頁上的一個條目。廣告的花費總會最終加到被宣傳的產品中去。”
貝拉米對廣告的觀點恐怕還需要一些更多的說明。但不管怎麼說,這個想法給了我們思考的空間——編輯們通常把這叫做“思想的火花”。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將來的廣告很可能不會像今天我們看到的這樣無所不在、五花八門了。
組織機構,在很大的程度上,將會取代競爭。在這種趨勢下,十家八家的企業聯合起來組成聯盟或是合並成一家公司,廣告的數量和花費也就大幅度地減少了。盡管法庭沒有指出來,標準石油公司的拆分造成的一個很棘手的問題就是在廣告方麵。在拆分前,十幾家煉油廠的產品都是用同一個商標,顧客從距離最近的一家購買商品,而商品本身的廣告宣傳全部由紐約總部來負責。隻有一個品牌,也隻需要做這一種牌子的宣傳。但在新的體製下,法庭不允許壟斷的聯合經營。每一個子公司都不得不獨立地建立營銷部門,分別進行廣告宣傳。於是,原來隻有一家廣告機構的大公司,現在不得不要有34家宣傳機構。
在這個反例裏,整個經營成本都增加了。當然,這種增加的成本都會由社會來承擔,話說回來,消費者字麵上的解釋不就是付賬的人嗎?經濟發展的趨勢就是組織合並和避免無謂的競爭。然而,監督管理才是當今商品社會中經濟運營成本最高的環節。在他們的聯邦共和國裏好像每個人都會自動上班,自動地早早地開始工作直到幹完該幹的才休息。當然,有了這種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就根本不需要監督機製。每個人都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做自己擅長的工作,而且做的非常之好。如此這般,這般如此,一個美麗的故事。
顯然,主張這種製度的人從沒有當過工人的老板。他們要麼是專業的理論家、空談家、寫書人、改革分子、造反分子,要麼就是除了自己的工資條之外對於雇用工人一無所知的小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