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變“起習落地式”為“無聲一體化”(1 / 3)

變“起習落地式”為“無聲一體化”

企業文化

作者:肖坦

在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領導方式和運作方式上,有一種方式叫“起飛落地式”或曰“起飛落地論”。“起飛落地”是一種比喻,是指在觀念上先有一套價值理念體係,然後去落地,此種方法綿延至今,是當前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主要形式。此種方式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有許多問題,我國企業文化建設中的種種問題,都與這種理論和運作方式有關。為了正本清源,我們有必要對“起飛落地式”作一個剖析。

一、“起飛落地式”的主要問題:

1、“起飛落地式”錯把企業文化當作一次性工程,以為設計了幾打漂亮的理念,然後讓企業去落地,企業文化就大功告成了。以我擔任十八年國有企業廠長兼書記的經驗來看,文化哪是這樣容易形成的。我們通常是先有某件事和某種情況的發生,然後大家對於怎麼辦形成共識,最多的表現形式就是領導人的講話或者公司文件,有時候也會定下幾條規定(這些講話、文件和規定有時候是有明確的文化動機和文化目的的,有時候也並不是自覺地滲透著什麼文化策略或管理原則的),然後大家就照著這麼做,久而久之,形成習慣,成為員工日用而不知的“常識”和潛意識,任何違背這種常識的行為都會被視為錯誤的,不對的,不好的,在組織權力所籠罩的空間中,在多種要素與形式的作用下,一種倫理道德和行為方式的同一性被逐漸建構起來,一種普遍被認同的思想世界逐步形成。再以後,可能大家把具體的製度或領導人的講話給忘了,可事情還是自然而然地去做,一種文化也就形成了。有時候也會推出一兩句口號(那時不叫理念、價值體係),但都是順勢而為、順情而為,不是這樣子一下子推出那麼多理念和價值體係的,沒有這樣正式地“起飛”然後去“落地”的。至於員工手冊,理念體係,我那時候還沒有,我想如果我要當到現在,也許會有的,但那一定是經過長時間已經“化”成了的,而不是像“起飛”一樣集中在一個時間人工合成的。

文化是一天天漸進的,企業文化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說“起飛”是不確切,不科學的。它似乎並沒有人們所認為的那樣,有明確的起點,因為人們的認識過程是有繼承性、延續性的,不存在一個截然分明的起飛時間。人們在進入一個企業的時候,就帶有自己的價值觀,就帶有自己的文化記憶,而且這種文化記憶已經有一些共同性,這就是企業文化逐漸形成的思想基礎。文化是隱藏在人的內心深處的潛意識(沙因語),人們的認識規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不是“起飛落地式”一次完成的,它有一個不斷反複培植的過程。

企業文化不同於ERP,也不同於平衡記分卡,可以有一個起始時間和實施儀式,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工具,它是要深植或改變人們內心深處潛意識裏的東西。它是一個工程,但它不是一次性的建築工程,它是與企業同生死、共始終的長期的靈魂工程。文化的建樹要順時而為,順勢而為,順情而為,順人而為,是靠一點一滴的積累,不是像造一座房子,宣布某日開工,某日落成。文化的積累有它的規律,規律是不能創造也不能違背的。“起飛落地式”有違企業文化的建設規律,所以注定沒有好效果。這種“起飛落地式”就好比人工降雨,不是春風化雨,畢竟不是雲氣交互作用的結果,沒有了那種自然功效。“雨過地皮濕” ,充其量隻能是推一推,動一動,不推,不動,直到推而不動。因為它實質上不是群眾自發的,自生的,自願的,形成不了持久的文化力量。

2、“起飛落地式”錯把企業文化簡單地歸結為價值理念,以為有了一套設計好的價值體係,然後去實施就能建成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一種意識形式和生活方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企業文化也絕不僅僅是一套價值理念,它還有傳統、習慣、心境、環境、氛圍,文化網絡等等,這些東西怎麼起飛?沒有這些,僅僅是幹巴巴的幾條理念,這就成了文化?豈不是笑話?

一些人錯誤地認為,隻要我能提煉出幾句漂亮的、富有哲理的、與眾不同的理念,這就能形成自己的文化了。其實,仔細想想,現代企業文化所提煉出來的理念,無非來自三個方麵,一是傳統文化,二是時代意識,三是管理經驗,包括別人的和自己的經驗,可以說,我們的許多價值理念都是從這三個方麵總結、加工、改鑄、提煉出來的,其思想精神絕大多數不是現在才有的,更不是你獨有的,隻是往往說詞不同而已。明乎此,即使我們沒有設計出那麼些漂亮的理念,隻用日常語言,同樣可以達到深入人心的作用,發揮出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一位老工程師曾經對我說,我們那時候沒有口號,也沒有理念,更沒有企業文化,但上上下下都重視質量,沒有一絲一毫的馬虎,每一個人都很嚴謹,成為一種風氣,現在質量口號、理念一大套,可質量問題仍是層出不窮,你說哪種是文化?這就生動的說明了不是有了人工的理念體係,就有了企業文化。我們很多理念,可以說幾乎所有的理念,都是人們心裏已有的東西,並不是什麼新玩藝,隻是說詞不同,問題是是否真正化入人的靈魂,化為人們的潛意識,化為人們自覺的行為方式,化為無處不在的目光。

“落地”就是執行,“落地”並不代表生根,它與“文化”還不同,這裏關鍵是個“化”字,沒有這個“化”字,這次執行了,下次不一定執行,有個故事,說中國人擦桌子,你規定他擦五遍,他第一次可能執行了,擦了五遍,第二次就可能擦四遍,看看擦四遍也很幹淨,下一次就可能隻擦三遍,再下一次可能隻擦二遍,以後,每況愈下,幾天擦一遍。這就是強調“落地”和強調“文化”的不同。企業文化是心的文化,改造人心不是幾條理念能湊效的。當然,我不是否定理念,問題隻在於理念是從哪裏來的,是如何化的,事實證明,“起飛落地式”在我國多數是一陣風,有的連一點雨都沒下,根本就沒有進到人們的心裏,多數職工都把它當作一種形式,而沒有把它當作一種文化。

3、‘起飛落地式”錯把CI當作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可以借助CI,但CI絕不就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遠比CI豐富、深遂、複雜。CI設計和企業文化都是運用文化手段經營管理企業的一種方法,但CI不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重在內在的精神塑造,是企業管理的貫穿線,CI則重在外部的形象識別,僅僅是企業形象策劃的一種技術方法,就兩者的內涵來說,不可同日而語。關於兩者的區別,我們隻要了解一下CI和企業文化興起的曆史就很清楚了。但是,由於企業文化有塑造企業形象的職責和功能,而CI又有理念識別和行為識別的內容,所以兩者在這些方麵有交叉。於是,一些對企業文化沒有深入理解的人就認為CI就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就是CI,許多策劃公司出於種種原因,也直接以CI設計代替企業文化設計,這些都加劇了人們對企業文化狹隘的、錯誤的理解,形成“起飛落地”式的企業文化思維,也加劇了企業文化與企業管理的兩張皮和相脫離。作為形象工程的CI設計,可以有“起飛”和“落地”(其實是起動和落成),但作為人心工程的企業文化,卻遠不是這樣一蹴而就,一飛而成的。把CI當文化,是沒有把握企業文化的真義,是對文化的一種膚淺認識,更是對企業文化的一種錯誤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