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幫助你了解一些經濟常識
農民朋友真正怕的是農產品價格的波動。有些農產品前幾年價格高,現在價格又低得沒譜;有些農產品前幾年走俏,於是各地不管三七二十一跟搞運動一樣大家都去發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搞得熱火朝天,等農產品投入市場才發現價格又變天了,導致農民朋友們吃大虧。農民朋友們的抱怨與無助告訴我們:農民朋友們需要市場經濟常識來對生產活動做正確的引導。
【問】學習經濟常識有什麼用?
【專家簡答】
所謂經濟常識,就是作為一個市場經濟的參與者所必須具備和遵循的市場規律與規則。農民朋友們學習經濟常識的好處,可以概括為三方麵:一是教我們做一個稱職的生產者;二是教我們做一個精明的消費者;三是對於那些有實力的農民,還可以教我們成為一個合格的投資者。
【知識鏈接】
學習經濟常識關鍵是要讓大家樹立市場競爭觀念,作為生產者必須懂得要圍繞市場轉,要想法降低成本,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作為消費者要懂得如何使自己有限的收入發揮最大的作用;作為一個投資者要懂得如何合理優化自己的投資結構,以盡量小的投資獲得最大的收入。懂得了這些,才能極大地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
學習經濟常識,還有一點是要讓大家學會理財,正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作為農業生產者,你要學會如何賺錢;而作為消費者,你要學會如何省錢;假如你還是一名投資者,那你還要學會如何用錢去賺更多的錢。
下麵的九個例子是對經濟常識的一個簡要介紹:
1.有舍才有得!——替代關係原理
【專家簡答】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人的精力、收入、體力等都不是無限量的,而是有限的,不能想要什麼就得到什麼,因此我們隨時都麵臨著選擇,也麵臨著放棄。經濟常識就是要讓大家學會該放棄什麼。比如我的手裏隻有100元錢,如果我拿這100元錢去買了衣服,那麼我就不能買鞋子或者褲子了。但衣服是我急需的,所以我舍棄了鞋子、褲子而得到了衣服。
【知識連接】
在資源既定的情況下,多生產甲產品,必須以少生產乙產品為代價。“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有得必有失”、“甘蔗沒有兩頭甜”、“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等表達的都是資源約束下的交替關係。經濟生活中廣泛存在交替關係,如:①學習經濟學的時間多了,在會計學、心理學、人口學上花費的時間就少了;新增加5個小時的學習時間,就要放棄本來可用於睡眠、騎車、看電視、打零工的時間;②是打工掙錢儲蓄貨幣呢,還是幹自己喜歡的事儲蓄健康?③一國資源更多地用於大炮(軍需品)生產還是更多地用於黃油(民用品)生產,“大炮與黃油”存在替代關係;④效率與平等之間也存在交替關係。
2.做任何事都是要付出代價(成本)的!——選擇成本原理
【專家簡答】
古時候有很多皇帝因為美女而亡國的故事,這些故事其實和經濟學的這個道理是一樣的,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皇帝選擇了美女而荒廢了國事,那麼就必定要付出亡國的代價!你今天選擇打一天的麻將而不去管護莊稼,那麼田地裏的莊稼就可能減少收成,減少的收成就是你要付出的代價。
【知識鏈接】
選擇成本又稱機會成本,是指作出一項選擇時所放棄的其他可供選擇的資源運用帶來的潛在收益。通常而言,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必須放棄另一樣東西,被放棄的東西,經濟學稱為機會成本。例如:①上大學除交納學費、書費外,實際上還存在時間成本,即這段時間幹工作可以掙得的工薪;②體育明星從事職業運動,一年能賺上百萬元,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極高,所以都是在退役以後再去上大學。
3.什麼東西吃多了都會膩!——邊際效用原理
【專家簡答】
假如一次給你10個饅頭,要你全部把它們吃完,那麼你吃的第1個饅頭和你吃的第10個饅頭對你的作用(邊際效用)是絕對不一樣的,當吃第1個的時候你會覺得它很美味,當吃到第10個的時候你可能已經吐了!
【知識鏈接】
邊際決策是指人們經常要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增量調整,這種增量調整被稱為邊際決策或邊際變動。例如:①當人口增加而糧食又歉收時,農業問題就成為邊際問題,需要放在突出的位置;而當溫飽問題基本解決而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時,農業問題可能會讓位給交通問題、電力問題、環境保護問題等。②吃糠咽菜的年代,肥胖是富態,而富裕年代,肥胖則是病態,減肥成為時尚。③當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坐到一起討論人權時,發展中國家更關心人權中的發展權、生存權,因為它們麵臨的邊際問題是脫離貧困。④消費者和生產者幾乎無時無刻不在考慮邊際產量,以便作出更好的決策。隻有一種行動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時,理性經濟人才會采取該項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