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當代浙商(1)(1 / 3)

與其他沿海省份的人相比,浙江人能吃苦;與內地人相比,浙江人很靈活。浙江是一個資源缺乏的省份,浙西、浙中都是山區,人口較多,但還是實現了經濟騰飛,這與浙江生意人的勤勞智慧是分不開的。國外許多國家都有很多奮鬥中的浙江生意人,他們有的甚至是赤手空拳,但是他們敢闖敢拚,最終還是打出了一片天下。

——茅於軾(著名經濟學家)

浙商,為什麼就成了弱勢群體

在許多人眼裏,“浙商”就意味著商機和財富,浙商成了當今中國人氣最旺的“財富製造商”。然而翻閱近年來發生在浙商身上的許多風風雨雨,我們卻又清楚地聽到這一群體的痛苦呻吟。隨著年關的臨近,隨著山西省規定2005年年底淘汰所有年產量9萬噸以下的煤礦的日期越來越近,一些浙商也開始感受到嚴冬的來臨。他們擔心,在社會的廣泛關注下,甚至在一些輿論的扭曲下,浙商煤團又會麵臨著以前房團一樣的命運。他們自己都不清楚,一度被稱為財富風向標的浙商為什麼成了弱勢群體,在一場場的政策變化中成為了受害者。

1.最具財富權力的商業群體

浙商的魅力究竟在哪裏?這是多年來,許多專家學者一直著力研究的現象。這也許是一個難以有答案的問題,但是隻要認真研究一下浙商的財富權力,我們就會感受到這個群體魅力。

1999年度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浙江占了112家,比例超過了1/5,總量位居全國第一。其中有4家企業進入全國民營企業前十強。而在2000年,“500強”中的“浙江企業”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71家,一省就獨占1/3強。2001年,排名全國前十位的浙江民企增加到5家,而這每一家民營企業身後,都站著一個或一群身家殷實的“浙商”。

浙江是人均資源綜合指數居全國倒數第三的“資源小省”,但GDP總量已連續5年穩居全國第四位;人均GDP高出全國平均數近一倍,名列全國各省、區第一;農民人均收入連續16年居全國各省區第一位;城鎮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也已超過廣東,居於首位。

而在浙江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的背後,浙商的成長延續著一條十分清晰的軌跡。早期的走私、製假、售劣使很多膽大的農民商人撈取到第一桶金,在他們把這些商品販售到全國各地的同時,便開始編織起一張張輻射全國的銷售版圖,在這樣的過程中,形形色色的專業市場出現了,浙江成為全國日用小商品、輕紡及機械加工產品的物流凹地,年物流超過百億元的市場比比皆是,流通帶動了鄉土企業的成長,而市場與企業的兩輪驅動,則完成了浙商的原始積累,這樣的演進一直從20世紀70年代末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初。在這以後,從流通中賺取到的金錢又源源不斷地沉澱到了實業之中。

然而浙商真正在全國引起廣泛關注是21世紀初。炒房團、炒車團、炒煤團、財團……這些飽受全國眼球關注的現象不僅為中國經濟界創造出了不少的新名詞,而且幾乎每一次的旋風都與“浙商”緊密聯係在一起。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浙商引發的這些行為成了預測某一地區經濟發展潛力的風向標。

據2004年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等所作的“浙江人在外投資創業調查報告”顯示:截止2003年底,浙江人在省外經營發展的有400萬左右,若加上在境外的100多萬,約有500萬浙江人在外創造財富。到2003年底,在外浙商的銷售額超過1萬億元,幾乎等同於浙江2004年創造的經濟總量。

從“做別人不願做的事”到“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再到“做別人沒有實力做的事”,浙商憑借著強大的財富權力開始在全國版圖布局。

在一個個財富奇跡中,浙商也漸漸被披上神話的外衣。然而似乎應了中國那句古話“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當所有聚光燈照在浙商身上,有關浙商的負麵報道也多起來,當這種負麵評價風行起來後,“妖魔化”竟成浙商難以擺脫的夢魘,傷痛也接踵而至。

2.招商引資的困惑

浙商所代表的巨大財富力量,使得近年來到浙江招商引資成了許多內陸省份的首選。與浙江省相比,國內許多省市在自然資源、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等硬環境方麵有絕對的優勢,因此,國內各地為浙商提供了豐厚的創業土壤。不但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更是帶去了艱苦創業的精神,帶去了以創業回報社會的道德感。

但在這場本來是雙贏的戰略中,浙商卻麵臨著投資環境的困惑。在外地投資的浙商中間,“開門迎客、關門打狗”是一句經常可以聽到的話。而令浙商感到自己弱勢地位的是,這些“打狗”的人往往是當初熱情歡迎他們的地方政府。

據中部某一省份浙江企業聯合會提供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隨機調查的60件企業投訴案中,涉及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達33起,其中屬於政府部門契約、信用觀念不強和承諾不能兌現的達20起,占這類投訴的60%。

浙江商人朱誌躍目前就麵臨著“騙子沒騙走錢,政府卻讓他們陷入絕境”的困境。在一家吉林公司的相邀下,在當地政府的歡迎下,朱誌躍籌資300萬元準備參加山東省定陶縣的企業改製。但還沒等他來得及參與其中,這家吉林公司就出了問題,企業改製沒能進行。然而當朱誌躍要求取回存放在當地財政局作為資信金300萬元錢時,當地政府卻以此案還沒有徹底查清為由長期占有這筆資金。即使在當地公安局已經出示證明,認為這筆資金已查明是屬於朱誌躍的,理應盡快歸還當事人時,縣政府依然強占著這筆資金不返近8個月,使得朱誌躍每天麵臨銀行巨額利息,幾乎陷入了絕境。而在地方政府麵前,浙商幾乎都是處在無可奈何的弱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