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蒙學(1 / 3)

第一章蒙學

大明正德十三年,湖廣德安府應城縣

時值八月,一抹朝陽,滿地花蔭,簾外鳥語啁啾,更顯得廳堂分外寧靜,七八個垂髫童子,正在等著楊夫子的到來。楊夫子是溪山村村熟的熟師,已經執教了近十年,雖然沒聽說過培養出什麼狀元、進士之才,但在應城這地方也是頗有名望的。

“今日學《千字文》,你們要認真牢記,學完後背誦一遍,如果背不出來,小心老夫的尺子。”楊夫子邁進講台,巡視一周,沒發現異常,滿意的點點頭,嚴肅的道。

童子們正襟危坐,齊聲答道:“謹尊夫子教誨。”

楊夫子是弘治年間的秀才,但不知道是時運不濟,還是某些原因,鄉試屢試不中,加上家境貧寒,隻好另謀出路。不過楊夫子畢竟是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平時四書五經,吟詩作對,八股文章那都是拿手好戲,現如今虎落平陽,哪懂做粗活賤役。可憐楊夫子四處碰壁,激憤不已,終日鬱鬱寡歡,最後在同鄉的介紹下來到溪山村做起塾師來。

楊夫子本想這隻是一時之策,哪想到一做竟達十年之久。為人師表本就是光榮之事,而且加上鴻運當頭,培養的弟子中有幾人考中了秀才,更有一人在應城縣院試中名列第一,居案首之位。這更使得楊夫子聲名大振,方圓數十裏人家爭相送子弟入學。

楊夫子很滿意現在的情況,但是有一塊心病,那就是他最得意的弟子——張信,就是院試第一的那個,一月前張信院試名列榜首,楊夫子心理大為寬慰,心想自己的願望恐怕就落到這位身上了。

可惜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

張信十歲時父親上山打獵,一去就沒有再回來過,而母親一個月後也隨他父親走了,隻留下張信一個人,沒家的孩子是根草,而且張父也沒留下什麼財產,辦完雙親白事,已經家徒四壁。幸好村裏人民風純樸,家裏有吃的不會讓張信餓著,村裏最德高望重的張老太爺更是對張信照顧有加,平時逢年過節都少不了張信,而且還讓張信進村裏的熟學。因為無錢交納學費,所以在順便在熟學裏做些活計,相當現在的勤工助學之類的,還有個安身之所。

不得不說,張老太爺不愧是慧眼識英才,張信自己也爭氣,從小就聰明伶俐,三字經、百家姓這些蒙學教材一學就會,過了幾年四書五經、八股文章已經頗有成就。在月前的院試中大放光彩,給村裏村外爭了不少光。

俗語說得好,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之福禍,樂極生悲。正當張信中榜之日,村裏為了彰顯喜慶之意,馱馬遊村,哪知道劣馬突然發起狂來,把張信摔倒在地,幸好搶救及時,性命無憂。但是右手骨折,昏迷數日才醒過來。原本想來身體已無大礙,哪知醒來後張信整天渾渾噩噩,口裏總是喃喃自語,說什麼“上帝、天使、穿越”之類的。

想到這裏,楊夫子不禁暗歎一口氣,幸好近日來已經恢複得差不多了,可以放下心了,可憐的孩子,今年才十五歲啊!明年就是三年一度的鄉試,希望得意弟子能一舉奪魁,實現自己多年的願望。

“《千字文》,乃是千年前周公所著,字字句句行文流暢,氣勢非凡,爾等孺子可要細心品味。”楊夫子靜下心來,放開雜念,開口道:“隨我念,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堂下童子不敢懈怠,跟著念道。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後院,林蔭茂密,中間擺著石台,旁邊零零落落放著幾個石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