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靈傾聽生命的歡唱
卷首語
作者:徐魯
法布爾出生在法國南方的一個農家。貧窮的山村生活沒有給他的幼年送來玫瑰花,但慷慨的大自然卻給這個天真的孩子送來了鳥巢、蘑菇、蟋蟀、牛犢和綿羊。開滿花的山楂樹當蟲子的床,一隻紮了孔的紙盒架在床上,裏麵養上鰓角金龜和金匠花金龜,他心裏便得到無限的滿足。當他一心惦記著一隻小鳥的時候,往往非要親眼看見鳥巢、鳥蛋和大張著小黃嘴的鳥的娃娃不可,說什麼也得看。他說,這種好奇心,正是使他萌生觀察昆蟲的生命的一種啟蒙。
青年時代,他就讀於一所師範學校,畢業後當了一名中學教師,而且一幹二十多年。當教師的同時,他也踏上了孤獨而艱辛的昆蟲研究之旅。
沒有昆蟲學實驗室,他就苦心積攢著一點一點資料,並且用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一枚枚硬幣,購置和開辟了一小塊荒園,作為昆蟲們和他個人的“樂園”。他滿懷欣喜地聆聽蟋蟀和螽斯的琴聲,欣賞著丸花蜂和黃翅泥蜂的舞姿之時,也許肚子正餓得咕咕直響呢。他的科學研究的前提,是對於那些小小的生命的嗬護、尊重與熱愛。
冰冷的現實沒有讓他實現登上大學講壇的夢想。他的昆蟲學研究,甚至在很長時期裏都沒有得到“學院派”教授們的認可。為此,他在《昆蟲記》裏向著他親愛的蟲蟲們傾訴道:
“我親愛的蟲子們,一旦你們……說服不了那群財大氣粗的人,我就會出來說話,會這樣告訴他們:你們是剖開蟲子的肚子,我卻是活著研究它們;你們把蟲子當做令人恐懼或令人憐憫的東西,而我卻讓人們能夠愛它;你們是在一種扭拽切剁的車間裏操作,我則是在藍天之下,聽著蟬鳴音樂從事觀察;你們是強行將細胞和原生質置於化學反應劑之中,我是在各種本能表現最突出的時候探究本能;你們傾心關注的是死亡,我悉心觀察的是生命……”
他的一生是為昆蟲的一生,是為尊重和嗬護那些小小的生命而奉獻的一生。1915年11月,離他92歲生日隻差一個月了,這位畢生與昆蟲為伴、以昆蟲為琴而撥響了人類命運的顫音的巨人,安然而逝。他死的時候,荒石園裏那些尚未冬眠的昆蟲,都在黑暗的角落裏為他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