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把握成功的原則(3)(1 / 2)

在現代社會和商業競爭中,科技已經成為一種無處不在的影響力。對於這一點,李嘉誠也有充分的認識,特別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電信業肯定是一隻績優股,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會保持高增長的趨勢。其實,對於電信業的投資,李嘉誠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

1989年,李嘉誠將和黃集團帶入電信市場,收購了一家英國的電訊公司。但是,這次嚐試性的投資出現了問題,和黃集團在英國所推出的一種CT2,業務叫做RABBIT,因為隻能打出不能打進,跟其他電訊服務技術相比遜色了很多,根本就不能在市場上得到普遍歡迎。將產品進行了降價調整後,市場情況依然沒有好轉,和黃集團的這項業務也一直處於長期虧損中,為此共負債1462億多港幣。可以說,李嘉誠在電訊領域的投資是出師不利。

但是,一次的失敗並不代表什麼,特別是李嘉誠對電信業發展方麵的估計具有足夠的信心的情況下,這更不能說明太多實質性的東西。後來,李嘉誠又卷土重來,於1994年投資84億港幣成立ORANGE,推出當時還比較新奇的個人通訊網絡。這項業務開始也並不被人看好,大家都生怕這又是一項翻版的CT2胎死腹中。這一次,ORANGE給李嘉誠爭了口氣,逐漸地被廣大消費者所認同。

到1996年為止,已成為上市公司的ORANGE股價由成立時的200多億元港幣增加到現在的2000多億元港幣;1997年ORANGE在英國的客戶已經突破100萬港幣,成為英國的第三大移動電話商;1999年,和黃集團出售了44.8%的OR-ANGE股份,獲得1130億港幣的巨額收入,同時也成為德國最大移動電話商Mannesman的惟一股東。可見,李嘉誠從一開始電訊事業所表示出來的信心是正確的,如果沒有前瞻性的眼光,李嘉誠就沒有今天在電訊市場上舉足輕重的地位,更沒有源源不斷的高額收入。

目前,電信市場紛紛擾擾,通訊產品的生產製造商和經銷商不斷增加,通訊產品的技術和種類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在這個領域裏,有人迅速致富、有人卻因為應付不了激烈的競爭而黯然退出。一時間,電訊業的前途變得複雜起來,誰都不知道明天會是由什麼樣的技術、什麼樣的產品、什麼樣的服務來主導。

但是,隻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就不會在複雜的形勢下迷失方向。現在,李嘉誠看準了一個新的出發點,那就是手機的3G技術。雖然到現在為止,不管是在歐美還是中國,政府相關部門還沒有發放3G牌照,但是,從各方麵的分析來看,我們有理由相信3G的未來是美好的,前景是光明的。不過世事難料,我們也不排除移動電話的3G技術會讓期待它憑空出世的投資者和商家大失所望。隻要觀察得久、看得長遠,包括李嘉誠在內的商家們也依然有在失敗成為事實之前轉變自己的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李嘉誠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除了勤奮之外,把眼光放長遠也非常重要。有些時候,隻要你看準了某件事物有發展前途的話,那就不要猶豫,放手去做。要知道,成功總來自於先知先覺。

在20世紀末的網絡泡沫經濟中,很多商業網站都因此而煙消雲散,在這其中卻有一個名為盛大網絡毫不起眼的小公司通過自己經營的方式不但擺脫了網絡泡沫的陰影,而且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壯大。在當時,為了使公司盡快地擺脫困境,盛大網絡的總裁陳天橋將眼光放在了一個陌生的產業上---網絡遊戲。他孤注一擲地利用公司僅剩的30萬美金代理了一款韓國的二流遊戲《傳奇》,在支付了代理費和服務器的費用後,盛大網絡的總資金僅僅隻夠支撐3個月的免費試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