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境的時候,你要自己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條件。當我自己身處逆境的時候,我認為我夠!因為我勤奮、節儉、有毅力,我肯求知及建立一個信譽。
一、逆境中的成功條件
李嘉誠,在今天無論走到哪裏,都不會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全球華人首富,勢力遍及塑膠、地產、股票、電訊、港運等方麵的成功商人,香港人眼中的"超人",卻並非有著與生俱來的超凡本領。了解李嘉誠生活經曆的人都知道,從貧困家庭的孩子,到建立自己龐大的商業王國,李嘉誠的成功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從童年開始,李嘉誠的生活就充滿了坎坷和不平。戰亂,年幼喪父,貧困的生活,這些痛苦和不安一直伴隨著李嘉誠的成長。
生活的磨難,對於不同的人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意誌堅強者能在磨難中鍛煉自己的能力和品格;對於意誌薄弱者,那些困難就很可能成為失去生活勇氣、放棄人生理想的借口。對於李嘉誠來說,正是少年時代的磨難,才造就了他踏實勤儉、吃苦耐勞、誠實和堅韌等眾多的優良品格。這些在成長中不斷積累和獲得的品格,對李嘉誠日後在事業上的成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力。而節儉,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是李嘉誠抓住成功契機的基礎之一。
飲水思源、節儉持家
李嘉誠祖籍廣東潮州,祖父李曉帆是清朝末年的秀才,父親李雲經畢業於省立金山中學,曾在蓮陽懋德中學任教,後又在宏安崇聖小學、庵埠郭壟小學等出任校長之職。李嘉誠在家中是長子,下麵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李嘉誠的童年時代正趕上日本軍國主義大舉侵略中國,潮汕一帶民眾飽受日軍侵略之苦,生活動蕩且非常貧窮。
1937年,因為生活困苦,李嘉誠則隨父親李雲經到鄰近的集塘鎮宏安鄉生活。父親在當地一所隻有60名學生的崇勝小學當校長,生活過得非常艱苦,作為一校之長,不僅衣服破舊,而且連吃不飽飯都是經常的事情。兩年後,為逃避日軍的戰火,李嘉誠隨父親到香港謀生。那一年,李嘉誠隻有12歲,更不幸的是父親在到港的三年後罹患肺病去世,李嘉誠一家的生活更加窮困潦倒。在最艱難的這段歲月裏,善良賢慧的母親含辛茹苦操持家務,生活上異常節儉,不管在什麼地方能省就省。直到現在,李嘉誠還經常會深情地回憶起當年,在昏黃的燈光下,母親一邊為兒女縫補衣服,一邊教育兄妹幾個要養成節儉習慣時的情景。
作為長子,在父親去世後養家口的重擔自然就落在李嘉誠的肩上。對於15歲的李嘉誠來說,這份責任實在是過於沉重。為了賺錢養活母親和弟妹,雖然內心充滿了求學的渴望,李嘉誠還是拒絕了舅父莊靜庵繼續供他上中學的好意,毅然地踏上了求職的道路。
就是在這樣艱苦條件的童年中,及母親的諄諄教導下,李嘉誠養成了節儉的好習慣。他努力工作,在盡心盡力地供養家人之餘,將自己在茶樓和五金行工作的錢積攢起來,夢想有一天能開創自己的事業。當時,李嘉誠那一點微薄的薪水,不僅要供一家人吃穿,還要給自己進修和弟妹讀中學甚至大學繳學費,如果不是非常的節省是根本做不到的。
但是,李嘉誠做到了,並謙虛地將這一切歸功於他的母親。他總是對別人說:"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筆錢創業,是母親勤儉節省的結果。我每賺一筆錢,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全部交給母親,是母親精打細算才維持了全家的生活。我能夠順利創業,首先得感謝母親,其次要感謝那些幫助過我的人。"李嘉誠用所有積蓄和向親友借的一共5萬港幣,創立了生產玩具和家用產品的長江塑膠廠,為他今天舉世矚目的商業王國種下了一粒種子,開始邁出成功的第一步。
誠然,李嘉誠今天的巨大財富,並不是隻憑借著他節儉的精神積攢起來的,但正因為明白"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的道理,所以,對李嘉誠的成功來說,承繼母親的持家之道---節儉,同樣是功不可沒。
節儉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任何人擁有這樣的良好品格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對李嘉誠來說難能可貴的是,當他成為全球華人首富,資產要以億為單位來計算的時候,他仍然能不改初衷,將節儉的好習慣一直保持下來。在看慣眾多富豪明星及所謂"成功人士"揮金如土的今天,李嘉誠的樸實節儉顯得很"另類",但卻是值得所有人學習的榜樣。
李嘉誠曾說:"就我個人來說,衣食住行都非常儉樸、簡單,跟三四十年前根本就是一樣,沒有什麼分別。例如,衣服和鞋子是什麼牌子,我從不怎麼講究,一套西裝穿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我的皮鞋10雙,有5雙是舊的。皮鞋壞了,扔掉太可惜,補好了照樣可以穿。我手上帶的手表也是普通的,已經用了好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