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相容方案,排隊理論的決策謀劃(1 / 2)

相容方案指的是在企業謀略者擬定的多個方案中,每一個方案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互相排斥的,沒有衝突的利害關係。它們之間往往是互相融合、互相補充的。在方案執行時,對各個方案排隊,以達到最佳的效益。

通常,企業決策中運用排隊理論要研究的內容主要有三個部分:

(1)狀態問題。企業謀劃時麵對各種排隊的概率分布規律性,主要是研究隊伍長度分布、等待時間分布和忙期分布等,包括瞬態和穩態兩種情況。

(2)最優化問題。分析企業所處的靜態最優和動態最優環境,前者指最優設計,後者指現有排隊係統的最優運行。

(3)定量化決策的機製。設計企業實現經營決策方案的運作機製,使企業的經營目標、顧客滿意程度達到最佳。

在企業的相容方案的擬定和選優中,對排隊論的研究和應用主要是最優化問題。就是把所有的方案按其所能給企業未來的運作帶來的效益大小進行先後順序的排隊,並要考慮各種不同的情況,使整個方案的選擇達到最滿意、最優化,使各個不同的方案的實施的效益的總和為最大,即在分清各個決策方案的主次基礎上,使所形成的排隊係統達到最優運行。

巴頓將軍曾經說:“立刻執行一項好的計劃遠比下星期執行一個完美的計劃來得更有價值。”軍事上的這種謀略思想在企業的經營決策當中也具有相同的意義。某計算機軟件企業計劃研製、生產一種新的產品,但是新產品的推出延遲了三個月。接著又拖了兩個月。接下來又是45天過去了,新產品還沒有進入市場,而競爭對手卻相繼推出了不同類型的新產品。這個企業沒有相應的對策方案應付挑戰,而沉醉於“我們必須確定我們的軟件‘完全’與同係列的其他‘所有’產品相通”。這樣的邏輯支持了所有的拖延,同時也失去了企業應有的市場。“產品相容性是重要的,特別是關於高科技的產品。但有時最後的2%卻費去我們12個月的時間。同時,10個競爭對手已快手快腳地推出產品上市。”這就是商戰中企業經驗教訓的總結。

1982年,蘋果Ⅲ電腦在未完全與IBM電腦係統互通前,就很快上市了,當時有人說這是一個大錯誤。但蘋果Ⅲ推出不久,許多著名軟件設計公司很快地設計出軟件,使得蘋果Ⅲ可與許多IBM係統互通。在1982年的舊金山布魯克斯廳的一個主要的電腦係統廉售市場中,展示單位有1500家。其中750家是把蘋果電腦的係統變成IBM的係統,而另外750家是把IBM電腦的係統變成蘋果電腦的係統。蘋果電腦公司沒有花另外的2%的精力去追求完美,卻同樣獲得了100%的利益。他們認為“我們絕不反對相容性。但在變化極其快速的電腦、資料處理及通信市場上,實在有成千上萬的新興企業家隨時準備填補市場空缺,就在你追求最後的2%的好品質時,很快地把你打倒。那些一直等待、想使產品擁有最後2%的相容性的廠商,很可能被淘汰出局”。

不過在此點上我們必須鄭重警告,過早推出新產品可能會導致悲慘後果。所以,當我們討論早一點推出新產品時,是假定新產品至少有一定的相容性。一個產品在還有很大弊病,或者零件存貨不足的情況下就上市,技術上和市場上的優勢往往會被不佳的品質或不足的支援所破壞。上市的東西必須管用,並且具有一些能令你的產品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新特點。但為了求得最佳、最複雜、最相容的特性,你所損失的市場可能比你推出的完美產品所獲得的利益要多。這其中的分寸並不容易拿捏得準。然而根據我們的經驗,一般而論,所有產品都一樣,都是太過求好心切、太過完美主義而告失敗。追求最好的人在董事會的桌子上或許會勝利;他們的計劃在紙上看起來確實不同凡響,而他們也總是表示“此外,它隻再需30天就可完成了”;不幸的是,最後的30天往往變成了120天。因此,決策科學化是軟科學中的核心問題。為了使決策真正建立在真正科學的基礎上,排除感情和臆測因素,必須十分重視相應的基礎理論研究。企業經營決策成功與失敗的大量的實踐表明,在決策理論研究中存在一個值得深究的原則性問題,那就是優先排序的克星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