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互斥方案,相較擇優的決策謀劃(2 / 3)

一般來講,對於設計方案,主要包括兩個方麵:

一是要充分估計所擬方案的執行後果。具體講,就是要考慮執行後的效果如何,要估計方案的實施可能會帶來的新問題,要分析在方案執行過程中各種條件可能發生的變化。

二是要研究確定方案的細節,包括確定方案執行的時間和步驟。在進行互斥型方案的設計時,要注意:

[1]每一個方案都必須是互相排斥的,方案之間不存在任何聯係,執行此方案便不能再選擇其他的方案。

[2]每一方案都是全麵而獨立的,每一方案都是為企業的整個係統而服務的,其不同之處在於各個不同的方案所能給企業帶來的效益有多大。

[3]所設計的互斥型方案的各個方案執行後的效果可以是不同的,但總的目標卻是一致的。

3.評價、比較方案、選擇方案

製定好了互斥型的方案後,就要對各種方案進行正確的評價,以便為企業比較與選擇決策方案提供理論依據。

對方案的評價應遵循一定的標準。其標準要有一定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歐美管理學者提出了以下幾條標準:

(1)方案的內部統一性。方案是由許多部分組成的,各個部分要相互銜接和配套,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如果方案的各個部分關係渙散,各自為政,就不能發揮其作用,達到要求的目標。

(2)方案與環境的適應性。方案應能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與環境相適應。

(3)方案執行中的風險性。方案在執行中的風險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方案脫離實際,方案執行必然受阻;二是方案是正確的,但執行中出了意外情況,使目標難以實現。在同等效益期待的條件下,應選擇風險小的方案。

(4)方案實現的時間性。方案的實現需要時間,要衡量在不同階段方案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和達到目標的時間長短。

(5)方案的可行性與應變性。方案既要有其特定的目標,又要有實現的可能性。同時,在環境變化時,要有一定的應變能力。

比較選擇方案,就是對各種可行性方案進行全麵的、詳盡的評價。比較選擇方案的過程是一個權衡利弊的過程。在眾多的可行性方案中,要按照上述的標準對其進行衡量,方案越接近標準越好。在進行方案的選擇時,同時要考慮以下的因素:

(1)可供選擇的方案

如果經過評價後隻有一個方案可供選擇,可能就是最壞的選擇。但如果可供選擇的方案很多,但它們的質量很差,好的方案已被排除在外,當然這種選擇也不會得到好的方案,在實際的企業經營決策中也不會得到很好的經濟效益。

(2)對待風險的態度

企業的決策者對待風險的態度基本上有三種;一是風險傾向,就是寧可冒大的風險,追求較大的利益;二是保守傾向,寧可取得較低的利益,也不願冒較大的風險;三是中間傾向,介於上述兩種態度之間。對待風險的三種態度,對方案的選擇也就會有三種不同的結果。

(3)管理當局的利益傾向

一項方案的選擇與實施,對企業各種人員的利益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有的會使決策者得益,有的會使決策者失去某些利益。這種利害關係會導致決策者對方案的不同選擇。

(4)競爭者的反應

在權衡各種方案時,決策者要經常考慮競爭者的反應。也就是,決策者應該估計選擇某種方案時競爭者會采取哪些對策,企業有無能力來反擊競爭者。如果一種方案在封閉的企業係統內是可行的,一旦麵對開放的市場就潰不成軍,顯然不能選擇這樣的方案。企業在方案選擇時,要麵向市場,麵對競爭,否則就隻能是關門做夢、閉門造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