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權變辨機,謀定後動握勝券(1 / 1)

對於大多數的經營者來說,經營與其說是理論,不如說是行動。當他們成功地提高了效益或創造了一項新產品的銷售記錄,他們便能獲得一種成就感。這裏麵就有權變的思想在閃光。

經營不是一種消極的被動的書麵的東西,而是富有主動性和即時性的藝術。在這成功的前麵,有經營者深思熟慮的謀劃,有放手一搏的發展戰略,謀而後動,一舉奏效。如果權而不變,隻等於盤馬彎弓,惜而不發。“心動不如行動”,一切成果都是行動的結果,經營的收獲屬於權定而變的領導者。

20世紀30年代,哈默研究當時美國國內的政治形勢,認為羅斯福肯定會掌握美國政權,“新政”一定會成功。一旦羅斯福新政得政,1920年公布的禁酒令就會廢除,為了解決全國對酒的需求,肯定需要相當數量的酒桶,特別需要經過處理的白橡木桶,而當時市場上卻沒有。於是,他向蘇聯訂購了幾船桶板,並在紐約碼頭貨輪的泊位上設立了臨時桶板加工廠。當哈默的酒桶從生產線上滾滾而出的時候,恰好趕上了廢除禁酒令,人們對啤酒、威士忌等酒的需求量大增,各酒廠生產量急劇增加,急需大量酒桶。於是哈默的酒桶被高價一搶而空。

你或許會認為哈默的成功帶有押注的性質,企業經營中不可效仿,其實企業管理中的戰略、決策都是博弈,隻是建立在充分的調研和周密的分析基礎上。市場環境是隨時變化的,盡管紛繁複雜,仍有內在的一定規律,絕非無法把握。經營者在市場麵前並非完全是被動挨打。權變管理者認為,隻要善於權衡,見微知著,企業管理還是有章可循,市場規律和發展機遇還是有蛛絲馬跡可以發現的。但如果經營者草率盲動,不考慮成熟就預測未來,定下決策而且不及時校正偏差,那麼行動的後果則可想而知了。

20世紀70年代末期,埃克森公司的經濟學家對長期能源的供需關係作出了一係列預測,其中最重要的一項預測是:石油價格在1980年到2000年之間將繼續上漲,上漲速度將與1973年阿拉伯石油禁運以後大致相同。根據這項預測,埃克森決定在合成燃料上投資200億美元。合成燃料是指從頁岩和焦油沙層中提取石油,從褐煤中提取天然氣。顯然,隻要石油價格像埃克森公司預測的那樣繼續上漲,合成燃料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將成為實惠、廉價的燃料。因而,這個預測對於埃克森的最高管理部門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因為世界頭號公司需要大型的投資項目。然而到了1978年,幾位未來學家提醒埃克森公司的決策者們,以下四種情況中的任何一種都會導致石油價格下跌:采取節能措施可能降低需求;新油田的發現可能增加供給;石油輸出國組織中的某些成員可能暗中降低價格,削弱這個石油卡特爾的實力;從長遠觀點分析,太陽能、風能和原子能等其他能源或許會減少人們對礦物能源的依賴。未來學家建議埃克森公司針對以上四種情況製定相應的對策。但是,他們的建議被婉言謝絕了。埃克森公司盲目從事,在合成燃料上損失達十億美元後,終於在1982年放棄了這個項目。(應該承認,十億美元在埃克森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算不了什麼,但對於多數公司來說,這可是一筆相當大的數目!)當代企業經營者,不能不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按形勢發展變化及時調整經營策略,這是權變管理思想的本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