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性別與出生

●第一節 生命起源

●第二節 身體的奧秘

●第三節 男孩與女孩

●第四節 最尷尬的問題

●第五節 性倫理

性對孩子來說是好奇的,如何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性教育,是當前困擾所有父母的教育難題之一。

專家指出,性教育期可分為幼年階段(O~6歲)、童年階段(7~10歲)和少年階段(11~14歲)。10歲之前的性教育,父母自然是最好的老師,10歲以後,學校教育(書本知識,老師傳授)、同伴教育和社會教育(如傳媒等)才略占上風。顯然,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長大後具有健康的性觀念和性行為,但如何把自己了解的東西傳達給孩子,恐怕是許多父母難以解決的問題之一。

不少父母理所當然地認為“性”是屬於成人的事情,兒童不可能存在“性”問題。因此當孩子提出一些有關“性”的問題時,父母就慌了,不是閉口不答,就是敷衍了事,或是嚴加訓斥。其實這些做法都是不對的,因為人類自從嬰兒期開始就有了“性”的本能和“性”的反應。所以,當孩子所表現出來的這些“超常舉動”,我們需要坦然麵對,正確對待,用合適的語言和態度,對孩子進行最初的性啟蒙。

性教育的內容包括兩個部分:知識和價值觀。知識可以從學校裏、書本上、父母處獲得。但是價值觀最好在家裏教給孩子。因為這個時候是他們接受性教育的最初階段,將方向性的東西傳授給他們,可以幫助孩子日後在接受其他的性教育時不至於發生偏差,同時這一階段的性教育對他們的影響也較深,日後很難忘記。孩子可以通過觀察父母之間的活動,如親吻、擁抱等來學習兩性和愛的關係。

在對孩子的性教育之中,父母不能一下子教得太快、太多。在孩子提出關於性的問題時,父母不要把回答變成一個婦產科的課程。回答可以簡短一些,一兩句或幾句話,不要長篇大論。

還有,無論在什麼場合,對於孩子的性問題,父母都不應該將自己不恰當的態度強加給孩子,以增加他們的心理負擔。也不應該在教育的時候,老是想著一次把全部的知識都教給孩子。更多的時候,父母隻需點到為止。

第一節 生命起源

“媽媽,我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幼兒園好多小朋友都說自己是撿來的。”

康康問得那麼迫切,那麼認真,看得出,他內心對那種“撿來”的恐懼很深很深。媽媽深受感動,一把將康康摟在懷裏說:“康康是爸爸媽媽親生的,一點兒不會錯!媽媽還知道,別的小朋友也都是他們的媽媽生的。”

“那為什麼他們的爸爸媽媽要撒謊呢?”

媽媽,我是從哪裏來的?

每天晚上,蕭蕭都要聽媽媽講個故事才能睡覺。

一天晚上,蕭蕭躺在床上,媽媽正在繪聲繪色地給蕭蕭講故事:“母鱷魚在岸上產下了幾十個蛋,過了一些日子,小鱷魚從蛋殼裏鑽了出來。”

講到這兒,一向安靜的蕭蕭忽然打斷媽媽的講話,問:“媽媽,小鱷魚是從蛋裏鑽出來的,那我是從哪裏來的呢?”

媽媽心裏一驚,寶寶怎麼會問這個問題呢?他真是長大了。

麵對蕭蕭渴求的眼神,媽媽溫柔地說:“寶貝,你是從媽媽肚子裏出來的,你看,媽媽肚子上還有一個疤呢。當你長到10個月的時候,醫生就把你從媽媽的肚子裏拿了出來。”

蕭蕭聽了,似乎對這個回答很滿意,不再說話了。

類似問題

媽媽,我是怎麼來的?

我是大街上撿來的嗎?

媽媽,我是生出來的嗎?

解說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問父母這個問題,這其實是孩子在學齡前大腦發育的一個階段的必然問題。

而上麵那位母親其實並沒有完全回答孩子的問題,在此之後,孩子還是會問類似的問題,因為孩子的好奇是無止境的,隻有你把他的疑問全部解決之後,他才會善罷甘休。

不要對孩子說“你是大街上(垃圾堆裏)撿來的”,因為那會使孩子的心理產生挫折感。也不能對孩子說“你是老鷹叼來的”或者“你是從石頭裏蹦出來的”,因為那樣會使孩子缺乏最初的歸屬感,也必然會傷害孩子與父母的自然歸屬關係。

這時,你必須清晰地對孩子表達出這樣一種意思:你是爸爸媽媽親生的。至於解釋,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認知程度慢慢地去引導。譬如可以直接告訴他:爸爸和媽媽相愛結婚後,除了擁抱和接吻,還要讓爸爸的精子細胞進入媽媽的卵細胞,在媽媽肚子裏長成寶寶,從媽媽的產道裏生出寶寶來。同時還可以告訴孩子,生寶寶是一件非常艱辛的過程,要培養孩子愛惜生命、孝敬父母。

我們必須明白,孩子的這種提問並非是要探討兩性關係,而隻是好奇而已。所以父母們無須為此擔心什麼,盡量將正確的答案以一種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對孩子講出來。

常見回應

“你是我從垃圾堆裏撿回來的。我看你一個小孩孤苦伶仃怪可憐的,不忍心,所以就把你撿回來了。”

這樣的回答無疑會讓孩子感到非常沮喪——自己隻是一個從垃圾堆裏撿來的孩子,如果不聽話的話,還有可能被拋棄。這些孩子在進入反叛的青春期後可能會對父母產生誤解:怪不得你們對我不好,因為我是撿的嘛!

“你問這個做什麼,等你長大就明白了。”

相信許多父母都曾這樣回答過孩子的一些問題,但它的確不是一種好方式。這樣做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孩子的問題得不到解答,會積澱在心裏或者從同伴、老師等其他途徑尋求答案,長此以往,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會降低,而且提問題探索周圍事物的積極性也會被打擊。

“你和孫悟空一樣,是從石頭裏蹦出來的,所以你才那麼頑皮。”

這樣的回答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跟爸爸媽媽沒有什麼關係,缺乏與父母天然的歸屬感與親近感。

“嗬嗬,你是媽媽從肚臍眼兒裏生出來的。”

這樣回答的父母可能處於兩難之中,他們既想告訴孩子真相,但是又有些羞於談性,於是,隻好采取這一“折中”的方式來應付孩子的提問。其實,父母在此問題上不應該羞於表達,而是需要直白地告訴孩子一些有關生命起源的知識。

“爸爸媽媽做愛之後,就有了你。”

這樣的回答看似坦白,其實並沒有切中問題的實質。孩子的問題是自己怎麼來的,而這一回答卻避實就虛,不可能解答孩子的疑問,更不能滿足孩子的好奇感,他們日後還會發問的。

合理解答

“寶寶是在爸爸和媽媽結婚以後,在媽媽的肚子裏長成的。最初你很小很小,小到眼睛都看不見,隻是一個細胞,叫‘受精卵’,後來它開始分裂成2個、4個、8個……然後,它們逐漸長大,這就叫‘胚胎’,再以後就長出了頭、頸、身體和四肢,形成了‘胎兒’,媽媽肚子裏有一個專給胎兒準備的‘小房子’叫做子宮,你就在那間房子裏住了10個月,長成一個6斤多重的孩子。後來,就像咱家的大貓生小貓一樣,被媽媽生了出來。”

這是一種科學型的回答方法,適合4歲以上的、有一定認知能力的孩子。這位媽媽用形象化的語言,將孩子關心問題的答案娓娓道來,過程完整但並不複雜,孩子很容易理解。

“爸爸身上藏著很多種子。有一天,爸爸把其中的一個小種子放進媽媽的肚子裏,它和媽媽肚子裏的另外一個小種子結合在一起,那就是你。然後你就在媽媽的肚子裏慢慢生根,慢慢發芽,慢慢長大,慢慢能聽到聲音,也會動彈了。等到你快有小熊玩具那麼大了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媽媽身體裏太黑了,開始又踢腿又晃腦袋,想要出來。這時,媽媽就會到醫院裏,請醫生和護士阿姨幫忙,把你拿出來。”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夠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因為孩子會對具體的成長過程感興趣。當父母對孩子這樣進行描述時,孩子會在眼前浮現出一幅畫麵,畫麵中的主角是自己,這樣他會很高興很自豪,當然也會很明白。

小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裏怎麼吃飯呢?

一天,在媽媽從幼兒園接燦燦回家的路上,迎麵走來一位孕婦,非常好奇的燦燦問媽媽:“媽媽,那個阿姨的肚子為什麼那麼大啊?”

於是媽媽便對燦燦說:“那是因為阿姨懷孕了,她的肚子裏有個小寶寶。”

燦燦更加好奇和吃驚,連續問道:“阿姨肚子裏有個小寶寶?那小寶寶在肚子裏吃什麼呀?怎麼吃呢?還有啊,小寶寶要是想上廁所怎麼辦呢?”

類似問題

小寶寶在媽媽肚子裏吃飯嗎?

小寶寶在媽媽肚子裏怎麼上廁所啊?

小寶寶在媽媽肚子裏怎麼睡覺呢?

解說

一般的父母都會驚訝於孩子問這些問題,他們不知道這些隻長了幾年的小腦袋是怎麼想出這些問題的,但是有問題就需要麵對,孩子的問題更需要父母予以耐心細致的解答。

常見回應

“小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裏不用吃飯,也不用上廁所。”

這種回答其實是父母在欺騙孩子。許多父母在一時無法回答孩子的問題時要麼幾句話搪塞過去,要麼回避或者粗暴地拒絕孩子,還有一些父母會“聰明”地給孩子一個看似正確的回答,其實這樣會在孩子日後的成長中造成很多矛盾,因為他們還會遇到不同的解答疑惑的機會,如果日後的教育與父母最初的教育不一致,他們就會感到困惑,也會造成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

“媽媽吃飯,小寶寶就吃飯;媽媽上廁所,小寶寶就上廁所啦!”

這種“想當然”的回答亦是一種錯誤的回答。孩子在其中並不能獲得什麼有效的答案,如果父母一直給孩子這種回答,長此以往,孩子會漸漸打消向父母詢問的念頭。

合理解答

“你看一下你的小肚肚,看看上麵是不是有一個肚臍眼兒啊?那就是小寶寶‘吃東西’的地方。小寶寶在媽媽肚子裏的時候,是不能用嘴巴吃飯的,但是媽媽有一個輸送營養的管道,叫臍帶,與寶寶的肚臍眼兒連著。寶寶餓了的時候,媽媽就把營養輸送給寶寶。寶寶也就一天天地長大了。等到寶寶出生以後,就可以用嘴吃飯了。這樣,臍帶就用不著了,醫生阿姨就把它剪斷、紮好,長大後就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這樣的回答讓孩子明白事理的同時,又加深了對母親的感情,可謂一舉兩得。

“關於小寶寶在媽媽肚子裏怎麼睡覺的問題,媽媽現在也不知道,待會媽媽查查書再告訴你正確答案,好嗎?”

對於寶寶的一些問題,父母當時就能給出比較科學、合理的答案,但是有一些問題,可能父母一時也難以回答,這時父母不妨告訴孩子待查書後再告訴他,但是父母不應把此問題拖太長時間,要盡快告訴孩子,否則孩子會以為爸爸媽媽在搪塞自己,容易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感。

我能待在媽媽的肚子裏不出來嗎?

有一天,媽媽和貝貝去公園玩。路有些遠,貝貝漸漸累了,想讓媽媽抱著他。媽媽便跟他講,好孩子應該自己走路,不能再讓媽媽抱了。貝貝很聽話,不再央求了。不過,他一偏頭,給了媽媽一個問題:“媽媽,我能待在你的肚子裏不出來嗎?”

媽媽笑了:“是不是那樣就不用自己走路了?”

“對!”貝貝得意地說。

媽媽一想,這正是一個教育孩子的好機會,於是便一邊走,一邊向貝貝講述:“一開始你在媽媽肚子裏,後來你越長越大,媽媽肚子逐漸裝不下你了。你就開始在媽媽肚子裏亂踹,媽媽疼得受不了,就到醫院,讓醫生阿姨把你拿了出來。你出來時還哇哇哭呢!”

“那我在媽媽的肚子裏待了多長時間呢?”貝貝接著問。

“你在媽媽身體裏一共住了10個月才生出來。”

“原來我在媽媽肚子裏呆了這麼長時間啊?”

類似問題

我能一直待在媽媽的肚子裏麵嗎?

如果我變小了,還能回到媽媽的肚子裏嗎?

他們都說我是從媽媽肚子裏生出來的,那我還能回去嗎?

解說

孩子在小的時候常常困惑於自己在媽媽肚子裏這段時期的事情,因為他們的所見所聞都無法讓他們理解那個時期自己是如何生活與成長的。這也難怪,父母這個時候就需要慢慢地向他們解釋這一切,具體方式可以采取反問、比喻的方法,例如講述種子的生長過程,這樣孩子比較容易理解,亦能加深與母親的關係。

常見回應

“你瞎想什麼啊?哪有孩子能一直待在媽媽肚子裏不生出來的!”

孩子有關自身的問題都不是瞎想,父母更不應該斥責孩子的這些想法是瞎想。對於這些問題,父母倒是需要更耐心地予以解答。

合理解答

“10個月你就長大了,不用再待在媽媽的肚子裏啦;再說,你越長越大,媽媽的肚子也裝不下你啊!”

這樣回答會讓孩子知道十月懷胎的道理,也會加深與媽媽的感情。

媽媽,世界上的第一個人是怎麼來的呢?

6歲的曼曼從幼兒園回來的途中問媽媽:“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呢?”

“那是因為媽媽會生出娃娃,當這娃娃長大以後,結婚了又會再生娃娃。漸漸地人就多了啊。”

“那麼,第一個人是怎麼來的呢?”

類似問題

人是猴子變的嗎?

第一個人是怎麼來的呢?

人是從蛋裏孵出來的嗎?

動物園裏的猴子是不是也會變成人呢?

解說

人類的起源是非常難以回答的問題。實際上,在科學上也尚有許多不解之謎。對於這類問題我們可以買一些有關人類進化的書,與孩子一起翻閱,讓他們了解類人猿逐漸演化成人類的進化過程。此外,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應盡量給予具體的回答,簡單概括地回答是無法滿足孩子的!

此外,不僅要幫助孩子閱讀有關人類進化的書籍,在回答他問題的同時,也要讓他了解人類的演化和猴子的成長過程是不一樣的。如果有機會,還可以帶他到動物園去,讓他看看年幼的猴子和年老的猴子。這時,孩子就能夠接受“猴子的年紀再大,也還是猴子”這一認識。

常見回應

“人是猴子變的,你看動物園的猴子和人是多麼像啊!”

這種回答未免過於籠統,孩子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人是猴子直接變成的。甚至會有這樣的想法:當猴子老了,也許會變成人。

合理解答

“寶寶,人是由猴子進化而來的。很久以前,有一群猴子離開了森林,開始用雙腳走路,他們就住在山腳下或者海邊。後來他們又學會了製作工具、穿衣服還有建造房子。雖然外形很像猴子,但是他們的大腦已經和猴子不一樣了,他們變得聰明了,這就是人類的祖先。”

這種描述就向孩子解釋了“進化”的概念,而且像講故事一樣,孩子會很容易接受。

第二節 身體的奧秘

兒子和我一起躺在床上,不停地鬧,一會兒,摸到了我的乳房。兒子問:“媽媽,為什麼你的咪咪那麼大,我和爸爸的那麼小呢?”

雖然對兒子摸自己的身體感到不太舒服,但我還是耐心地解答他的問題:“這是乳房。媽媽是女人,你和爸爸是男人。女人長到十幾歲的時候,乳房就開始變大,等你一出生,這裏就能有好多奶水讓你吃了。”

這是什麼(情景:指著自己的陰莖)?

兩歲半的陶陶和媽媽一起洗澡時,指著自己的陰莖問道:“媽媽,這是什麼?”

“這是小鳥,大名叫陰莖。”媽媽耐心地說。

“那小鳥裏麵有什麼?”

這時,媽媽認為陶陶的發問目的不在此,就反問道:“那麼,寶寶你認為呢?”

“是小便啊。”陶陶很得意地說。

類似問題

到底小鳥裏麵有什麼?

為什麼叫小雞雞呢?

解說

像這樣的情形,孩子發問的目的並不在於得到正確的知識,而在於表達自己的願望。而上述媽媽就很好地利用了“反問”這種方式,讓孩子自己解決了問題。

常見回應

“這是你的小雞雞(噓噓)。”

關於生殖器的問題,做父母的經常會有不同的回答方式,跟孩子說生殖器官的一些兒化的名字固然是一種方法,但是直接跟孩子講明生殖器的學名以及用途會更好。

“裏麵就是一些肉啊,人身上的器官都是肉長的。”

這樣回答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的問題並不重視,隻是隨口敷衍了事。自此之後他可能再也不願意向父母發問了。

合理解答

“這是陰莖,有時候也可以叫做小雞雞。是用來排尿和其他液體的地方。”

告訴孩子關於性問題的合適時機正是當孩子開始提出此類問題的時候。當一個兩三歲的孩子指著自己的生殖器問“這是什麼”的時候,就是告訴他答案的最佳時機。

為什麼媽媽的胸部比爸爸的大呢?

周末,爸爸媽媽帶著琳琳在遊泳池裏遊泳。他們快樂地在遊泳池裏嬉戲,突然琳琳看了看媽媽的胸部,又看了看爸爸的胸部,最後又用小手摸了摸自己,好奇地問道:“媽媽,為什麼你的胸鼓鼓的,而爸爸的胸和我的胸都是平平的呢?”

類似問題

為什麼媽媽的咪咪那麼鼓,我和爸爸都那麼小呢?

媽媽,為什麼你有乳房?

為什麼爸爸的雞雞(媽媽的胸部)比較大?

解說

在媽媽帶孩子洗澡時,孩子很容易發現自己與父母在身體上的不同,他們對於高矮胖瘦可能容易理解,但是對於性器官以及第二性征的不同就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了,於是他們便向自己最為信任的父母發問。此刻,大多數父母會感到難為情。其實這正是一個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好機會。

常見回應

“小孩子注意這個幹什麼!快好好學你的遊泳。”

對身體的關注是孩子好奇的天性之一,與父母在這方麵的交流也是他們成長的機會,而父母卻用簡單而粗暴的態度對待這個比較好的教育機會,對孩子的性心理發育自然無益處。

合理解答

“爸爸媽媽的胸部和你的胸部都叫做乳房,但是爸爸和媽媽的身體構造不同。寶寶生下來後要喝奶,媽媽的乳汁就是小寶寶的糧食,乳房是給寶寶儲存糧食的地方,所以媽媽的胸部是鼓的。而爸爸不用給小寶寶喂奶,所以爸爸的胸是平平的。你的胸部小是因為你還比較小(參見下述回答方式)……”

對於孩子來說,這種邊敘邊議、說故事加以講道理的回答方式比較容易被孩子接受和理解,而且可以加深印象。

“媽媽胸部這兩塊叫做乳房。在你剛生出來的時候,沒有牙齒,不能吃飯,隻能喝媽媽乳房裏的奶,所以媽媽的乳房要足夠大,才能儲存夠你喝的奶啊。”

媽媽的這種回答方式,是一種簡單的回答方式,它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覺得媽媽的乳房大是“理所當然”的,這對男孩子來說已經足夠了。

“為什麼媽媽的乳房這麼大呢?因為我是媽媽。等到你要上中學的時候,你的乳房也會慢慢地長大,為你將來生小寶寶做準備。不過,在沒有生小寶寶的時候,乳房裏就不會有奶水;小寶寶長大以後,乳房裏也沒有奶水了,你看,媽媽的乳房裏現在就沒有奶水了,因為你比較聽話,已經會自己吃東西了。”

媽媽的這種回答方式非常適合女孩子,讓她知道乳房的作用,同時告訴她:你長大了也會這樣。

為什麼媽媽不像爸爸一樣長胡子?

早上,4歲的童童看到爸爸梳完頭後,又拿著自己的刮胡刀對著鏡子刮胡子,再扭頭看了看媽媽的臉,卻發現媽媽沒有胡子,自己照了照鏡子發現自己也是沒有胡子,覺得很好玩,便偷偷地問媽媽:“媽媽,為什麼爸爸有胡子,我們卻沒有呢?”

類似問題

為什麼我沒有胡子呢?

媽媽為什麼沒有長胡子呢?

爸爸下巴上長的也是頭發嗎?

小孩子不但對自己與異性小朋友的不同很關心,而且對自己與異性成人的差異也很關心。能夠注意到兩性差異,說明孩子有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常見回應

“男人的身體裏有讓身體強健的藥物,所以會長胡子。”

藥物——這其實是在說激素。不過,對於4歲的男孩而言,稍嫌困難。其實孩子的問題有時真的很難回答,一本正經地與他討論,隻怕會讓他更加迷糊,還不如做他的朋友,聽懂他的意思,並以他能聽懂的話來回答他。此刻也不需要這麼回答,隻要向其說明男女的不同,告訴他男孩在長大成人以後,會長胡子,女孩卻不會長即可。

合理解答

“這是因為爸爸和媽媽的身體裏的激素不同引起的。爸爸身體裏的是雄性激素,它會讓爸爸長出胡子來。男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體內的雄性激素開始發揮作用,他們就會長胡子,慢慢地變成一個男子漢。媽媽身體裏也有激素,不過是雌性激素,所以媽媽不會長出胡子來。”

如果是男孩,媽媽還可以趁機向他提出一些要求,告訴孩子要想變成一個男子漢就必須好好吃飯,好好鍛煉身體,這一點對那些挑食的孩子來說尤為重要。

“你是男孩子,長大後也會長出胡子的。”

一般而言,三四歲正是孩子模仿期望比較高的時候,他們會經常想要模仿大人。因此,孩子所發問的問題,其實是一種願望,他們並非在詢問長胡子的理由,而是在於“希望像爸爸一樣,想要嚐試刮胡子的感覺”。所以,這個時候父母可以告訴孩子,長大成人以後,就會長胡子。如果孩子覺得不滿意,你可以再告訴他“你一定會長出胡子,如此一來,就能夠使用刮胡刀了”。一般來說,孩子得到這個結果就應該比較滿意了。如果孩子喜愛看動物世界等節目,父母則可以通過指導孩子觀察獅子等動物雌雄外觀差異,來讓孩子對於男女外表差異有一個更加直觀的感受。

為什麼爸爸的小雞雞那裏會長頭發?

剛從外麵踢完球回來,小強和爸爸渾身都被汗弄得濕漉漉的。於是兩人便嘻嘻哈哈地一起走進衛生間洗澡。在洗澡的過程中,小強仿佛發現了新大陸,一邊看著爸爸的下麵一邊異常驚奇地問爸爸:“爸爸,你的小雞雞那裏怎麼和我的不一樣,怎麼長頭發了?”

類似問題

為什麼媽媽的屁屁上會長毛?

為什麼媽媽的大腿間長了頭發?

解說

孩子從3歲開始進入性別認知階段。在洗澡的時候,父母經常會被問及有關體毛的問題。當孩子問“為什麼會長毛”的時候,要想用科學的說法來回答似乎太困難了。

孩子習慣地將所有的“毛”和“發”定義為“頭發”,憑他們有限的觀察經驗,他們認為“頭發”都該長在頭上,所以,當孩子看到父母與自己和小夥伴有所不同時,心中立刻產生了種種疑問。這其實是他們認知發展的結果。

但是,當男孩看見爸爸和自己相似卻又不太一樣,並且長著黑毛的陰莖時,一般都會非常好奇地注視它,然後問“爸爸的小雞雞為什麼會長頭發……”

常見回應

“你這小屁孩怎麼問這麼多?”

這其實是許多父母麵對孩子提出性問題時的直接反應。他們覺得很尷尷,不好回答,甚至會覺得“現在的孩子怎麼這樣,小小年紀就……”所以幹脆采取嗬斥或拒絕的方式企圖蒙混過去。不過這樣孩子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如果他們能從別的途徑了解到正確的性知識和性道德還比較好,一旦從一些不正常的途徑得到一些錯誤觀念,繼而影響到日後的性觀念乃至正常生活,父母也許隻能後悔莫及了。

“你這小孩怎麼這麼不要臉!”

成年人其實懂得很多道理,但是往往不能將其用到教育孩子上。大家都聽過大禹治水的故事,知道“疏”比“堵”好,但是,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仍是一味地“堵”、“管教”,其實,孩子的發展正如樹苗,需要引導,而不是單純地修剪、控製。

合理解答

“長在頭上的叫頭發,長在胳肢窩中的叫腋毛,長在兩腿間的叫做陰毛。”

在孩子稍大後,父母可以在為其洗澡時,有意識地告訴孩子身體一些隱秘部位的正確、科學的名稱,比如“陰莖”、“外陰”、“乳房”等;而不要含糊地稱“小雞雞”、“小麻雀”等。

“長大以後,不管是誰的小雞雞都會長毛的。”

“女孩子長大以後,大腿中間都會長毛的。”

要想用科學的說法來回答“為什麼會長毛”似乎比較困難。因此,像這樣回答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