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Ww WCOM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代東吳黃武二年。三國時期黃鶴樓隻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晉滅東吳以後,三國歸於一統,該樓在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地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遊必於是”、“宴必於是”的觀賞樓。
唐永泰元年黃鶴樓已具規模,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僅在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次。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最後一座建於同治七年,毀於光緒十年。遺址上隻剩下清代黃鶴樓毀滅後唯一遺留下來的一個黃鶴樓銅鑄樓頂。
黃鶴樓從北宋至世紀5年代,還曾作為道教的名山聖地,是呂洞賓傳道、修行、教化的道場。《道藏·曆世真仙體道通鑒》言:“呂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黃鶴樓,午刻升而去。故留成仙聖跡。”《全真晚壇課功經》中稱其黃鶴樓頭留聖跡。
黃鶴樓為何以“黃鶴”為名,一是原樓建在黃鵠磯上,後人念“鵠”為“鶴”,口口相證遂成事實。一便是帶有神異色彩的“仙人黃鶴”傳。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神仙之,有關黃鶴樓的仙話也在專談“怪力亂神”誌怪展的背景下形成。跨鶴之仙的傳,最早出現在南朝科學家祖衝之的筆下。他的《述異記》中的“駕鶴之賓”,後被魯迅輯錄在《古鉤沉》裏:還有黃鶴樓原址在hB武昌蛇山黃鶴磯頭,據傳,此地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隻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十年,道士複來,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雲。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
而黃鶴樓最讓人熟知的來源,就是仙人呂洞賓。
呂仙,名岩,字洞賓。浦州永樂縣人。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時誕生。呂洞賓自幼熟讀經史,有人他曾在唐寶曆元年(公元85年)中了進士,當過地方官吏。後來,他因厭倦兵起民變的混亂時世,拋棄人間功名富貴,和妻子一起來到中條山上的九峰山修行。他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對可望,遂改名為呂洞賓;“呂”,指他們夫婦兩口,兩口為呂;“洞”,是居住的山洞;“賓”,即告訴人們自己是山洞裏的賓客。
他的道號為純陽子。他在棄官出走之前廣施恩惠,將萬貫家產散給貧民,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漢族民間傳他在修煉過程中,巧遇仙人鍾離權,拜之為師。修仙成功之後,下山雲遊四方,為百姓解除疾病,從不要任何報酬。呂洞賓一生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深得百姓敬仰。他飛升後,家鄉百姓為他修建了“呂公祠”,以示紀念。到了金代,因呂洞賓信奉道教,於是將“祠”改成了“觀”。
元朝初年,忽必烈知道呂洞賓信奉的道教在群眾中頗為流傳,就想利用宗教和呂洞賓的聲望鞏固自己的統治,派國師丘處機管領道教,拆毀“呂公觀”,大興土木,修建了“永樂宮”。從修建大殿到繪完幾座殿堂的壁畫,曆時11年,幾乎與整個元朝共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