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手機傳播:滿足了現代人的時空需求。“手機人”具有一係列的社會內涵:進行傳播的人,接收信息的人,進行轉播的人,商家爭奪的對象,人際交往的對象。傳統媒體所營造的“富足社會”幻象被互聯網打破,熟人社會逐漸瓦解。而運用智能手機能緩解壓力,豐富的內容填充了零碎時間。
3.人際交往:真實與虛擬的情感溝通。手機為人們營造了虛擬的社交,能為人們擴展圈子。手機是24小時待命的“朋友”,滿足人們的生活、工作需求。相對於真實交往,虛擬社交成本很低。人們被持有手機的對方需要著,漸漸地都成了“手機人”。
“手機人”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個人在現實社會中建構自己的圈子,與他人發生關聯。手機把圈子進一步擴展,關聯的內容也更豐盈。半熟社會中,人們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詳細溝通,手機是展示自我的平台。盡管智能手機可以替代人的一些行為,卻不能取代人的思想。
手機所營造的傳播環境具有虛擬性和封閉性,它重新定義了人與人交流的空間。此外,手機讓人與社會之間互動的目的帶有功利性。目前沒有研究能夠證明手機造成了人與人的疏離,“手機人”專注於手機而忽略身邊的交流隻是一種表麵現象,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陌生人”。
分享是“手機人”對社會的又一貢獻。手機自由的傳播,使“社會協調”的觀念需要重新定義。在這裏,協調意味著溝通、博弈、妥協、共識。而分享是縮短這個過程的秘訣。在半熟社會中,人們在形式上是陌生人,擁有不同的生活環境、社會身份,但手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場域,可以在這裏共享經曆、精神財富及價值觀。同時,分享也可能造成另一種結果,那就是社交群體的微化和極化。
注釋:
①黃瑜:《“人際冷漠”的倫理困境——“道德認同”的現代性難題與應對》[J],《道德與文明》,2013年第6期
②劉德寰 劉向清 崔凱 荊婧等:《正在發生的未來——手機人的族群與趨勢》[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年5月版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