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設置議題,圍繞特定話題發起微討論。在2014年中秋節期間,@央視新聞為配合央視新聞頻道的中秋係列報道,在網絡上發起了“最美賞月地”征集活動。共有30多萬名網友參與了“最美賞月地”投票,新浪微博可搜索到相關微博100餘萬條,新浪微博#最美賞月地#話題專區討論量24.9萬條,閱讀量高達2億。有效的議題設置極大地提高了媒體的議程設置能力,在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民間輿論場上搶占輿論高地,發揮了傳統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
(二)創新表現形式
微博的文本受到140字的字數限製,因此語言上必須做到簡短精煉。但與此同時,微博自身的特點使得信息傳播突破了以往單純依靠文字的形式,圖、文、聲、像並茂。因此,想要最大化地傳播信息,隻有以受眾喜歡的形式進行表達,才能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便於受眾理解與接受。
@央視新聞發布的內容中,絕大多數文本采取“文字+圖片”的形式,單純使用文本形式的很少。文字和圖片、視頻的搭配,使微博內容看起來更加形象生動,提升了微博的易讀性。@央視新聞分別在圖片和視頻表現上進行了創新。
1.圖片表現的創新。@央視新聞發布的圖片以視覺效果最大化地拉攏受眾群。@央視新聞發布的圖片多采用九圖形式,獨家設計研發的新媒體產品“一圖解讀”,將枯燥的數據和新聞背後複雜的邏輯轉為直觀好看的圖形。
2.視頻表現的創新。@央視新聞根據新媒體的受眾特點和傳播規律,結合本台視頻資源優勢,所發的微視頻呈現了與傳統電視報道的明顯差異,突出了新媒體的特色。在2014年G20峰會期間,@央視新聞製作播發了《澳大利亞兒童用中文問候習近平彭麗媛》等生動鮮活的微視頻,使時政新聞有了故事和細節。
結 語
微時代,微博編輯需要恪守新聞真實性,同時還需具備“把關”海量信息並進行快速處理、改變傳統新聞語態、與網民形成有效互動的能力。在新媒體時代,微博編輯可進一步調整和創新微博運營和報道模式,根據微博的定位,在進行微博信息傳播時,通過技術和藝術的有機組合,來最大化地實現微博的社會效應。
注釋:
①人民網輿情監測室:《2013年新浪媒體微博報告》[R],《新浪微博微調查》,2013年12月
參考文獻:
①蔡勝龍 範以錦:《微博給傳統媒體帶來的不僅僅是挑戰》[J],《新聞傳播》,2011年第3期
②彭蘭:《傳統媒體人如何運用社會化媒體》[J],《青年記者》,2014年4月上
③楊繼紅:《“央視新聞”:於細“微”處著力》[J],《新聞戰線》,2014年第3期
(作者單位: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