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做強深度報道使傳統媒體更具生命力(2 / 2)

立意要深刻

深度報道的“深”主要體現於兩點:盡可能地接近事物的本質,盡可能發掘出偶然事件背後的普遍意義。

合肥82歲的阮奶奶為尋求自己的幸福,公開向社會征婚。這則新聞引起不小的轟動,國內多家媒體記者來到合肥采訪,對阮奶奶的征婚故事進行了詳盡的報道。老人渴望晚年幸福,是很正常的需求,但八旬老人竟然不顧兒女反對公開征婚,其“張揚”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一位記者通過采訪10多位老人,寫出了《解讀“阮奶奶現象”》的深度報道,通過阮奶奶征婚以及廣大老年朋友對征婚事件的熱烈反應,揭示了目前都市老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同時指出“這一現象以極其張揚的反傳統形式,昭示了當今老人對融入生活主流、改變傳統養老方式的強烈呼喚”。一個偶然的新聞事件經過深度解讀,便具有了更高層麵上的普遍意義。

采訪要深入

深度報道的任務就是還原事件的本質,盡可能地向真相靠近。因此在采訪時必須回歸生活、融入群眾,從中找到真理性的東西。好的深度報道不是“想”出來的,而是“挖”出來的。

前段時間,有記者接到安徽省舒城縣山區農民的來信。信中說,由於上世紀末教育主管部門一味強調辦學的規模,拆並了山區的小學教學點,給孩子上學帶來很大不便。記者隨即前往舒城縣山七鎮高山村調查,發現該村的教學點拆掉後,孩子上學要步行七八裏山路。上到二年級時,8歲的孩子為了上學已行程1萬多裏,號稱“萬裏長征”。由於低年級孩子必須大人接送,而家中年輕的勞力大多外出務工,因此接送孩子上學、放學的任務落到了年老體弱的爺爺奶奶身上。為體驗其中的艱辛,記者清晨6時與上學的孩子一同上路,當8時左右趕到學校時,已十分疲累。通過體驗式調查,記者深感“規模辦學”在偏遠山區所產生的弊端,於是以自己的親身體驗作出深度報道,對與“就近入學”原則相悖的“一刀切”的“規模辦學”提出質疑,並就如何解決好偏遠山區孩子上學與監護等問題展開思考。安徽省教育主管部門對此高度重視,孩子們上學“舍近求遠”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作為一種“高級”報道形式,深度報道對記者的新聞敏感性,對記者的知識積累、經驗積累以及采訪能力、思考能力、寫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文本的形式來報道生活的本來麵目、還原事物固有的複雜屬性,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但隻要記者在新聞采寫活動中,始終以受眾為中心,以生活為源泉,保持對客觀事物的尊重,不放棄對事物本質、對真理的追求,堅持對自己多方麵能力的修煉,並在紛繁複雜的現象麵前始終保持清醒的理性和思考的獨立性,就一定能讓深度報道做到深入淺出、讓傳統媒體不輸給新媒體。

(作者為安徽日報政治新聞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