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總報告:組合生產方式的識別確認與社會意義(1)(1 / 3)

一、組合生產方式的內涵、外延及曆史條件

一、組合生產方式的內涵

組合生產是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以不喪失獨立性為前提,在競爭和協同機製的雙重作用下,創造出的一種適應市場化和社會化發展要求的新的生產方式。

(一)創造組合生產方式的活動主體

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創造了組合生產方式。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是指在生產和交換過程中處於不利地位的市場活動主體,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困難群體不同。第一,弱勢群體具體是指農民、工人、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主,偏重於對象的機會缺失;困難群體具體是指老、弱、病、殘以及婦女和兒童,偏重於對象的生理特點或生活狀態。第二,前者一般都有勞動能力,一部分人還有科技能力和管理能力,其中不乏創造性人才,需要的是公平、合理的機會;後者一般都缺乏生存和發展的能力,需要的是社會的救濟和關愛。第三,前者與後者有個轉化過程,當工人失業、農民流離失所、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主破產關門時,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就降落為日常生活需要社會幫助的困難群體。所以研究前者的目的是為了創建新的經濟運行機製,避免前者降落為後者的可能性;研究後者的目的是為了完善社會分配救助辦法。

(二)創造組合生產方式的前提條件

獨立性是創造組合生產方式的前提條件。獨立性是人解放程度的天然尺度。喪失獨立性是上演人間悲劇的序幕,捍衛獨立性是人間頌歌永不枯竭的源泉。經濟意義上的獨立性是指物質財富生產者對自身勞動能力和自有資源的自由處置權和獲益後的分享權。確認市場活動主體的獨立地位是經濟改革的真諦。

組合生產是融公平與效率為一體的嶄新的生產方式,所以獨立性是組合生產的本質特征。沒有獨立性也就沒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組合生產方式。

(三)組合生產方式形成的雙重運行機製

競爭機製和協同機製是形成組合生產方式的雙重機製。市場機製包括競爭和協同兩種機製。競爭產生動力和壓力,協同形成內聚力和向心力。競爭機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力量源泉,協同機製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力量源泉。隻講競爭不講協同是片麵的。科學發展觀“五個統籌”講的就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協同機製。組合生產方式係統內部成員之間、與外部其他係統之間,既存在競爭的一麵,也存在協同的一麵。

(四)組合生產方式快速發展源於高效率

獨立性要求體現公平原則,適應市場化和社會化發展要求體現效率原則。組合生產方式快速發展,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同,不僅僅因為它是就業主渠道,有利於社會的穩定與安寧,最根本的原因是能增加財富、增加稅收。簡而言之,組合生產方式的創造與發現意在昭示,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並沒覬覦別人應得的那份“蛋糕”,而是要把“蛋糕”做得更大、更香、更甜,不再有肮髒的血腥味。如此而已。

二、組合生產方式的外延

組合生產方式的外延是指組合生產方式的具體存在形式。

目前我們已發現和識別的組合生產方式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職工持股會、個體工商戶組合和中小企業集群四種。

(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中國是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大本營,理論研究比較成熟,實踐操作也比較規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於2006年10月31日通過。四川隆昌禽苗協會就是典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禽苗協會由幾位養殖專業戶發起成立,開始隻是聯合銷售。隨著協會的發展,聯係會員增加,已經發展到養殖、技術、銷售等各個環節。2005年,禽苗協會組織銷售禽苗1.1億隻左右(日銷售小鴨兒50萬-80萬隻),銷售範圍遍布全國28個省、460個縣市,實現總產值4.5億元。

(二)職工持股會

職工持股會分為“物本化”和“人本化”兩種性質的職工持股會。

“物本化”的職工持股會是美國人創造的。美國著名的律師路易斯·凱爾索是職工持股會的最早倡導者。路易斯·凱爾索認為,隨著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經濟已變成資本取代勞動而成為財富生產手段的經濟,即誰擁有資本,誰就越來越富;誰沒有資本,誰就越來越窮。但是,在正常的經濟運行中,任何人不僅可以通過他們的勞動獲得收入,而且還必須通過資本來獲得收入。據此,他們專門設計了職工持股計劃,即通過職工向銀行借款、公司擔保方式將債權轉為股權,使職工擁有資本所有權,然後用這種資本所有權的收益來分期償還借款。美國所推行的員工持股計劃實際上可以算是其眾多福利計劃中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