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堂轉身看著南邊說:“相傳唐朝的大明宮就建在龍首原的南側的土坡上,北高南低。站在大明宮的最高處,整個長安城盡收眼底,向遠處看能夠看到連綿起伏巍峨的秦嶺。唐代文人李華寫過一篇《含元殿賦》,裏麵描寫道,當時的大臣們每天上朝時仰望含元殿,都會有一種如日上升的感覺。從丹鳳門到含元殿的龍尾道坡長階高,許多老臣都無力爬上那高高的台階。”
李守仁指著前方的那片平坦的地方說:“曾經有一個外國的地質學家來過先,他曾經過說唐代以前,龍首原一直被稱為‘龍首山’,能被稱為‘山’。在隋唐時期被稱為‘山’的龍首原,實際上就是黃土台原,由於中國古代沒有土石山、黃土原這樣的地理概念,人們看到高聳的地方,便很自然地稱其為山,而龍首原這座‘山’頂上其實很平坦。”
李守仁頓了頓說:“其實他說的並不正確,龍首山在以前的確是一座山。在《詩經》中有描寫周人的詩歌,裏麵說的就是周原後來龍首原的樣子。《詩經》中《秦風》曾經說道,站立高高的龍首山上,思念著在遠方戍邊的丈夫,自己的思念之情是這千丈龍首山都阻擋不住的。雖然說詩歌有誇大的成分,但足以說明龍首山過去是很高的。”
唐金雲看著遠處的奔流的渭河涇河問道:“那為什麼會變成現在的這個樣子?”
李守仁對他說:“現在大多數史書中說的是隋唐之後的龍首原的樣子,在隋唐之前的提及到的少之又少。龍首山曾經發生過兩次大的變故,其中的一次就是韓朝末年的關東大地震。那次大地震將漢朝的長安城給震到地下了,然後將龍首山從中間斷成了兩截!”
萬俟遙接口說道:“第二次就是人禍,要知道西安曾經為十三朝的古都,如果加上不入流的政權多大二十多個。這些皇帝們就是喜歡多蓋宮殿彰顯自己的文治武功,讓自己住的更加舒服一些。龍首山還有附近原先都是原始森林的,經過千年來這樣無序的砍伐,最終釀成了苦果。不光是皇帝的形象工程,老百姓蓋房子也需要木頭,還有冬天燒得木炭做飯用的木柴。就這樣將龍首山以及周圍山上的樹木砍伐的一幹二淨,水土流失緊接著就來了。”
李守仁欣慰的點頭說:“沒錯,的確是這樣,最終龍首原是會在人自己手中了。老一輩的西安人說,龍首原是中國不可多得龍脈,這才有了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城。龍首原在一些文獻的記載中,其走向宛若一條蜿蜒而臥的巨龍,頭探渭水,東臨滻河、灞河,尾擺潏河、灃河,龍頭高昂,眾水襟繞。在曆史上,龍首原似乎總是與真龍天子密不可分。”
因為原麵完整、地勢高大、景色秀麗,龍首原成為修建皇宮的好地方,自古就備受統治者的重視。中國曆史上的秦、西漢、隋、唐這些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朝代,都將宮殿建造在龍首原上。秦都鹹陽的主體部分雖不在龍首原上,但先後依托龍首原營建了章台宮、興樂宮、甘泉宮、阿房宮等重要的宮殿。
史書上到了漢代,長安城被建造在渭河以南的龍首原北麓。漢長安城以秦代建造在龍首原上的宮殿建築為基礎擴建而成,北瀕渭水,南依龍首山,處在漢城的南端的未央宮則地據龍首山之上,稱為漢長安城的製高點。
這個時候一直在看地圖的萬俟遙突然說:“看來沒錯了,上麵畫出來的地方是這周圍沒錯了!”
李敬堂和唐金雲都走進了看地圖,萬俟遙解釋說:“地圖上麵本來畫著的有好幾座小規模的黃土台地,但是現在由於雨水河流的衝刷造成的水土流失已經消失了。但是上麵的河流卻沒有多少的變化,尤其是三條河流交彙的地方也沒有改變。當初長安城修建的時候,可能是在數個黃土台地中間的平地上,後來不論是長安城還是黃土台地都已經消失了。”
唐金雲點了點頭說:“沒錯,閉上眼睛稍微想想一下,還是可以想象到過去這個地方樣子的。”
李敬堂看著下麵一片平地說:“可是怎麼才能找到入口在什麼地方呢?”
萬俟遙看了看說:“從這首詩上麵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