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看這本族誌這麼古舊,而且記錄的相當的詳細了,是一件不可多得珍品,我想沒有哪個家族這麼容易給萬林吧。所以說這本族誌裏麵還是有問題,也學往前敘述還有一定的答案。
我於是繼續往前翻找著,我發現這本族誌很有趣,上麵的姓氏不僅僅是一個,而是有好幾個。都是一些分出去之後另取得的姓氏,但是依然奉原來的姓氏本家為自己新姓氏和家族的宗。這種現象在中國很常見,一些人遷徙,或者是為了躲避政治迫害會改變姓氏的。
曆史上所有的姓氏都是如此,一般沒有一個姓氏是單純的來源的,都是有三個以上的源流。一般就是源自黃帝當年的賜姓後的改變,第二個來源就是因為或者其他的原因改姓,第三個就是少數民族的改變。
拿現在的姓氏來說,當年的清朝的皇室愛新覺羅氏,在清朝的時候就一些人改變姓氏了。愛新覺羅氏在滿語中就是金子般的姓氏,所以一些人就改成姓金。到了辛亥革命之後,清王朝覆滅,清皇室愛新覺羅氏更是如喪家之犬。一些人為了避難也改成了其他的姓氏,最常見的依然是姓金,川島芳子化名就是金壁輝。還有改成姓艾的,還有一些姓羅的。當代的大畫家近代有“南張北溥”之名的溥心佘溥儒先生,就是姓溥了。再就是當代大書法家啟功先生,也是愛新覺羅氏的,但是一直強調自己姓啟。
我往前翻了十幾張,然後看到其中的一個人的名字是萬樹勳,下麵並沒有畫著枝係,沒有子孫的姓名。這個人不能是斷子絕孫,沒有了香火了吧。但是不太可能,看這一家子枝繁葉茂的很多子孫。不論是國內外都一種傳統,就是一房人沒有後代,必定要從一家孩子很多的中的家庭挑一個好的孩子過繼過去的。
這是指自己沒有兒子,收養同宗之子為後嗣。也指入養父之家為其後嗣。是傳統宗族觀念中的一種收養行為。大多數是為了延續男性繼承人而為之。當一個家庭需要後嗣時,就從宗族或其他親屬中,收養一位子女以維持祭祀香火或男性繼承人。即使一名男性無子身亡,家族仍可為其選擇一位嗣子,形成親子關係。
所以說就算是這個人沒有後代,但是依然是有一個從別的族人中過繼過去的人做他的養子,以祧宗祠傳承香火的。我看到了旁邊有一個備注,上麵密密麻麻的寫滿了蠅頭小楷。隻見上麵寫著“某某子萬氏樹勳,博學多才,見識長遠,預感國將亂,遠赴海外以避其禍,數十年杳無音訊,不知尚在否?其妻李氏亦隨其遠行。”
我急忙起身叫坐在一邊的唐雲馨:“雲馨,你過來看!”
唐雲馨見我這麼著急的喊她,急忙走了過來問我:“怎麼了,有什麼事情?”
我指著上麵的那一小段文字說:“你看看這個人的備注!”
唐雲馨迅速讀了一遍,然後驚訝的說:“這似乎是萬珊珊他們家的祖先了?”
我拿著族誌說:“恐怕隻有這種解釋了,反正不可能是這是怎麼巧,有一個姓萬的正好沒事渡海遠行。當初我們在飛機上聽那個冰塊臉說的話,正是萬家的祖先避禍到海外的。”
唐雲馨點了點頭說:“看來這的確是萬珊珊家的家譜了。”
唐雲馨大體的翻了翻後麵的看了看說:“這裏麵怎麼沒有珊珊她們家的名字,姍姍也說過,他們這一支在海外的萬家,人數不在少數啊。”
我解釋說:“你忘了那個萬樹勳的備注了,上麵不是說的很明白嗎,萬家的這一支人避禍海外,杳無音訊,不知生死。萬珊珊的祖先遠渡重洋到了西方之後,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再回中國。或者是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再去聯係他們的族人,所以族譜上並沒有寫。”
“說的有道理,當時的交通條件都是一個大問題,就更沒有什麼好的聯係方法了。”唐雲馨同意我的說法。
我突然看到其中一頁上麵兩個人名,感覺很熟悉,但是一時想不起來,唐雲馨看我這個樣子有些不解,就問我:“怎麼了,還有什麼疑問嗎?”
我指著這上麵的兩個名字說:“這上麵的這兩個人的名字很熟悉,似乎是在什麼地方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