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出遊謹記(1 / 2)

雖說今年端午節放假時間隻有三天,端午節期間的旅遊交通情況不太會象往年黃金周那樣緊張,但是一些熱門旅遊景點和旅遊線路,交通緊張的情況依然值得重視。尤其是自駕遊的朋友,特別需要留意高速公路的交通情況。

出門旅遊,主要包括吃、住、玩三個環節。

吃得安全營養

吃的問題尤為突出。到外地旅遊,經常會有人反映腸胃不適,“水土不服”。

旅遊者產生“水土不服”的原因主要與各地水質中微量元素的差異、飲食結構的差異有關。這種差異導致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食欲下降、腹脹、腹瀉等症狀。但是,目前更常見的是旅遊者在旅途中很容易產生口腔潰瘍等俗稱“上火”的症狀,蔣教授認為,這一是與旅遊者舟車勞頓、睡眠休息不夠、過於勞累所致的免疫力下降有關;二是在外麵吃飯大多以充饑為目的,很少考慮飲食結構和營養問題,很容易出現B族維生素攝入不足的情況,而B族維生素缺乏恰恰是引起口腔潰瘍等“上火”症狀的主要原因。

對於以上提到的“水土不服”和“上火”現象,專家建議,目前藥店裏有富含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複合製劑出售,易出現上述症狀者,可隨身攜帶此類營養補充品。

專家說,不管是“水土不服”還是“上火”,都算不上旅遊中的主要問題。最需要引起關注的應該是飲食中的衛生問題。旅遊中的飲食,往往衛生條件較差,夏季旅遊,食用水果、冷飲較多,加上大熱天食品容易受到汙染變質,若不注意食品、水果等物品的衛生,就容易引起多種腸道感染性疾病,發生腹痛、腹瀉等胃腸炎症狀。

有些旅遊者原本有些輕微的乳糖酶缺乏,由於平時食用牛奶或奶製品量不大,所以問題並未凸顯出來。但到了新疆、內蒙古等以奶類食品為主的地區,大量飲用含較多乳糖的牛奶或奶製品後,體內缺乏乳糖酶的問題就顯現出來了,牛奶或奶製品內的乳糖不能很好地被人體消化吸收,這樣就很容易出現腹脹、腹瀉等不良反應。

另外,由於各地飲食習慣存在差異,有時飲食習慣的改變也是導致消化道症狀的一個原因。例如:

有的旅遊者為了參觀趕路,進餐馬虎,飲食不規則;有的旅遊者為了減少旅遊開支節食,出現過飽或過饑等飲食不規則現象,這也容易導致胃腸功能紊亂等一係列生理反應。

在旅行中往往因為匆匆趕路,或因日程安排過緊來不及用餐,旅客易發生低血糖現象,出現心慌、手腳震顫、冷汗、臉色蒼白,甚至暈倒在地不省人事。所以不管是乘車、辦事還是遊覽觀光,最好能隨身攜帶巧克力、水果糖等高熱量食品。如果出現上述低血糖表現,隨即進食。糖尿病患者尤其應該注意按時定量飲食,不進餐則不要服用降糖藥,一旦發生低血糖,即刻吞食速效高糖食品如水果糖。如果是在行進中,身上未攜帶糖果,可喝些含糖飲料或吃些其他食品,也能恢複正常,隻是在時間上稍微慢一點。如果遊伴出現低血糖並突然暈倒在地,應立即讓其平躺仰臥休息,鬆解衣服扣子和褲腰帶,讓其服些濃糖水或甜飲料、果汁之類,一般都能很快緩解過來。假如采取上述各種措施均無法使低血糖症狀消失,應考慮患有其他疾病,立即送當地醫院治療。

住得安穩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