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後記(1 / 2)

少走彎路多學習,這是三十年來中國企業的經驗總結!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企業漸漸覺醒,狂熱地吸收關於企業發展的經驗,癡迷於來自外部世界的所見所聞,相繼出現過“日本熱”、“歐美熱”等。

較早出現的是“日本熱”。一來因為中國接觸日本企業較早,一批日本知名品牌如索尼、鬆下、三洋、豐田等不斷進入我們的視線;二來因為都具有東方崇儒的文化背景,在企業管理理念、經商觀念、用人觀念、社會關係處理方式等方麵的共識更多。海信曾明確表示,要做中國的索尼。索尼最令中國企業佩服的是其技術能力、品牌能力、國際化能力,它的技術和產品曾使“日本製造”的含義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索尼公司創始人之一井深大對“索尼精神”的詮釋是:開拓者精神,即領先他人、勇於開拓;土撥鼠精神,即做別人不做的事。這也正是許多中國企業所提倡的。長虹早期甚至直接套用了“鬆下七精神”之首的“產業報國精神”,從鬆下身上看到了強調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建設的重要性。包括邯鋼在內的許多中國製造業企業,曾力圖仿效“豐田模式”。直至今天,“建立看板體係、強調實時存貨、標準作業徹底化、柔性生產”等內容構成的“豐田生產方式”,仍是中國製造企業學習的楷模。

1992年後,中國開始全麵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商品更加繁榮,競爭逐漸加強,企業的需求促使中國的營銷迅速成長。有一年,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上,著名相聲演員牛群、馮鞏演過一個叫“金點子”的段子,戲稱“一個點子可以救活一個企業”。中國營銷界確實經曆了這樣一個啟蒙的階段,並出現過一些炙手可熱的人物。

此時,中國企業界似乎患上了營銷饑渴症,四處尋醫問藥,先是追捧“金點子”,希望能夠點石成金,但是企業管理、市場運作、企業發展規劃都是繁瑣的係統工程,怎麼可能“一點就靈”?幻想破滅後,又追捧“策劃大師”,希望借助外腦,提高企業的經營理念和營銷水平,幫助企業步入康莊大道,這些早期的策劃人員大多脫胎於報社記者、教育或其他文化事業單位等,他們的思維較為活躍,見識較為廣博,但是營銷認識不夠係統,自身又沒有經曆多少市場的洗禮,策劃的結果多數是差強人意。隨後,越來越多的行業人士,包括實業界和理論界,均感到需要補課、充電,因而大量引進、翻譯西方發達國家的營銷書籍,特別是美國的營銷理論。這些理論非常係統,指導性也很強,諸如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場營銷、邁克爾·彼特的競爭優勢、艾·裏斯和傑克·特勞特的定位、瑞·雷斯的USP理論、大衛·奧格威的品牌形象,等等,各個時期的經典認識、主流觀點、代表人物的理論,包括美國產品時代、品牌形象時代、定位時代、整合時代的各種營銷思潮,一股腦湧入中國大陸。一時間,研習西方營銷特別是“美式營銷”蔚然成風,各種讀本的書籍充斥大小書店的書架。與此同時,大陸企業更加狂熱地追捧“海歸派”和來自外企的“空降兵”,對他們敬若師長。

美國通用電氣前CEO傑克·韋爾奇是一位商界奇才,一本記錄他從業經曆的傳記十分暢銷。幾年前,傑克·韋爾奇受邀來到中國,先後在北京、上海舉辦了四場講演,每一場門票的最低定價為480元人民幣,參與一天全程活動的套票售價為3萬元人民幣。據說,他四場講演的出場費不下100萬美元。盡管費用如此高昂,門票卻還是提前售空,這究竟能給參與者帶來什麼收獲呢,究竟值不值呢,媒體曾經發過這樣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