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引導青春期男孩,讓他變得自立、堅強

隨著社會的急劇變化、科技的迅猛發展,青春期男孩需要具備獨立思考、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在未來的社會中出人頭地。男孩終將是要走上社會的,愛他就應該讓他變得足夠自立,足夠堅強。

藏起一點愛,培養自立的男孩

20世紀80年代初,曾有過一場震驚全國的大討論,引發這次討論的原因是在內蒙古自治區舉辦的中日兒童夏令營活動,一時間,獨生子女自立能力的培養成為舉國上下議論的主題。而今天,這個話題依然不過時。

對孩子來說,他們需要愛,家長的愛會滋潤他們健康成長。現在的孩子不怕“沒人愛”,而是怕“愛過剩”,永遠將孩子“抱”在懷中,孩子永遠長不大。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父親為他的兒子傷透了心,他不得不去找心理問題的專家。專家問,孩子第一次係鞋帶的時候打了個死結,你是不是不再給他買有鞋帶的鞋子?父親點了點頭。專家又問,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弄濕了衣服,你是不是不再讓他走近洗碗池?父親稱是。專家接著說,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鋪,整整用了一個小時,你嫌他笨手笨腳,對嗎?這位父親驚愕地看了專家一眼。專家又說道,孩子大學畢業了去找工作,你又動用了自己的關係和權力。這位父親更是驚愕了,從椅子上站起來,湊近了專家說:“你怎麼知道的?”專家說:“從那根鞋帶知道的。”父親問:“以後我該怎麼辦?”專家說:“當他生病的時候,你最好帶他去醫院;他要結婚的時候,你最好給他送錢去,這是你今後最好的選擇,別的,我也無能為力。”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存在著一個非常溫柔的陷阱,這是那些過分愛孩子、不會愛孩子的家長親手挖掘的,孩子的能力一直沒有得到鍛煉,他也就失去了自立的可能。因此,父親必須學會控製自己的情感,把愛藏起一點,讓男孩學會自立。

黃東的爸爸和媽媽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爸爸心裏對黃東很歉疚,總想在生活上把他照顧得好一些,什麼家務事都不讓他做。今年,黃東已經是初中三年級的學生了,可他很懶惰,不但不喜歡做家務,而且連整理自己的房間這種小事都會不做。爸爸開始為黃東的將來擔憂了。

一次在幫黃東整理房間的時候,爸爸看見了他的作文,上麵寫著:“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很喜歡跟在爸爸身後,幫爸爸做家務,可爸爸總嫌我礙手礙腳,每次都叫我到一邊去玩。時間長了,我自己也產生了懶惰心理,現在有時爸爸要求我做家務我也不願意去做。”

爸爸這時候才明白,是自己教育的失誤導致孩子現在的狀況,他想必須開始有所改變了。這天黃東放學後,爸爸說晚上有朋友來家裏做客,自己忙不過來,需要黃東的幫助。黃東先是一愣,然後樂滋滋地答應了。黃東一邊幫助爸爸收拾房間,準備晚上的飯菜,一邊和爸爸聊天,感到很愉快。

有了這次快樂的體驗,黃東變得勤快多了,爸爸也時不時找機會尋求黃東的“幫助”。慢慢地黃東學會了做很多家務,爸爸省心多了。

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讓孩子長期處於過分嗬護的情況下,其獨立性及智力的發展會日漸遲緩。因此溺愛孩子可以說是幫倒忙。有諷刺意味的是有些家長忙於生計,對孩子沒有辦法照顧太多,反而讓孩子變成了自立自強的人。當然,我們不主張這種“偶然成功”,而是有意識地讓孩子成為一個自立自強的人。

父親應該盡量滿足和培養男孩的自立意識,而不可處處擋在他前麵,替他出主意、作主張。如果這樣,男孩隻能聽話、服從,就不能獨立自主地做他想做的事了。這樣的結果隻會造成男孩對父親嚴重的依賴心理,既不利於男孩的健康成長,也會使男孩日益對父親不滿和對立。

當男孩麵臨生活、學習重大問題來詢求父親意見時,父親就得鼓勵他“你自己是怎樣考慮的”,“首先你應該拿出主張”,“你自己選擇吧”,“你所做的事,我相信會令我滿意的”。具體來說,父親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培養男孩的自立精神。

1.讓男孩從小事做起

自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個人不可能剛生下來就能自立,因此要培養孩子的自立品質,首先要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可以先讓男孩掃掃地,吃飯的時候拿一下碗,自己學著洗衣服等。這些小事情,在成年人看來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對孩子而言,卻是一個很好的鍛煉。古人雲:“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當孩子慢慢習慣自己主動完成一些事情的時候,他的這種自立意識也在慢慢地成長,自己動手的能力也在慢慢地提高。同時,父親要根據孩子身心條件的發展而逐步提高對孩子的要求。

2.培養男孩的動手能力

動手能力是孩子適應社會的基本要求,也是父親教育孩子的目的之一,因為孩子最終會離開父親,走向社會。在動手的過程中,孩子會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於平是個動手能力很強的孩子,他在最近的發明大賽中取得了好成績,這和父親對他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從於平上小學五年級開始,父親就重視培養他自己動手的能力。

有一次,家裏的電視突然沒有影像了,於平問父親是什麼原因,父親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鼓勵他自己去發現問題。他仔細觀察了插座、開關,發現原來是短路了。在生活中盡量親自動手,使於平養成了自立的好品質。

父親喜歡把已經長大的孩子,當小孩子一樣來對待,認為孩子離開了父親,什麼都不會。其實不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也會越來越有能力去處理自己的事情,獨立意識也會增強,父親要鼓勵男孩自己動手,在實踐中充分鍛煉自己的才幹。

3.經常讓男孩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作為父親,應該多給孩子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空間。孩子也許不能正確地思考和解決問題,但是這種過程卻是很重要的。父親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做的是鼓勵孩子的這種行為,引導孩子更好地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而不是去關心孩子答案的對錯。

4.鼓勵和指導男孩獨立做事

作為還未成年的孩子,很多事情由於沒有經曆,不會做或者做得不好,這是很自然的。這時候就需要父親耐心地指導,鼓勵孩子堅持不懈地嚐試。比如,怎樣使用熱水器。再比如教孩子煮飯。首先是要給他講清楚煮飯的程序,先把水舀進鍋裏,然後把米淘好放進鍋裏。並講清楚多少米用多少水。這是一個程序的示範。然後就可以讓孩子自己來做,也許孩子會把飯煮糊或者沒有煮熟。這不重要,繼續鼓勵孩子再做,再加以指導,孩子一定會學會煮飯。切忌指責孩子,說孩子很笨之類的打擊孩子自信心的話。多鼓勵,多指導,可以提高孩子自己動手的積極性,有助於其自立品質的形成。

培養男孩的自立精神,多讓他獨立做事,這並不表示父親就可以放任不管男孩。在男孩的生活中,遇到有關孩子成長幸福的關鍵問題時,父親就應有明確的意見和主張,但不是強加於他,替他們決定,而是在鼓勵他自主自立的前提下,讓他自覺接受你的意見。

將男孩的依賴感降到最少

父親都希望男孩能夠獨立生活,也能保障自己的安全。但是現在,孩子的依賴性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依賴帶來的危害必然會讓孩子養成一種坐享其成的不良習慣,逐漸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學習的勇氣,從而難以形成較強的獨立應變能力。

依賴父母,這是由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決定的。孩子是在父母的懷抱裏長大的,自然依賴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可靠的安全屏障,最有力量也最有辦法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一切打擊和傷害。年幼的孩子,正是在這樣的心理安全網的保護下,逐步建立起自信與自衛的能力,最終脫離父母的安全網,成為一個有心理防護能力、有獨立性的人。因此,對一個孩子來說,依賴父母是正常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應當越來越少,孩子呈現出越來越多的獨立性,內心有足夠的安全感支持他去探索周圍的世界,而非時時被各種恐懼所包圍。

然而,有的男孩到了青春期,仍對父母表現出特別強烈的依賴性。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擔心會失去自己所愛的人是十分正常的,但如果這種擔心是如此之強烈,以致當他與所愛的人不在一起時便會常常為這種擔心所困擾,這種擔心甚至達到了幹擾他正常生活的強度與頻繁度,這種情況就是不正常的了。

現在的家庭多數是獨生子,幾代人的愛護和關心集於孩子一身。在家裏,孩子就是“太陽”,就是“小皇帝”。沒有喜歡的飯菜,孩子就不肯吃飯;吃完飯不知道洗碗,上學忘了帶學習工具;早晨起床根本想不到疊被子,甚至連刷牙也要父母幫著把牙膏擠好;學習上遇到一點困難問題,第一個想到的是問家長,要求家長幫助解決,而不是首先應該獨立思考。如果男孩有了這些壞的習慣,父親就不能不考慮他的依賴感是否太強了。

哈佛家教認為:很多孩子依賴父母是源於父母的過分幫助和保護。一些父親不理解也不習慣於青春期男孩的心理變化,他們仍然把大孩子當做幾歲的孩子看待:一旦孩子躍躍欲試地想要做點什麼,父親就在潛意識裏開始抵抗了;當孩子滿懷熱情,想自己動手嚐試時,父親的一個“不”字隻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孩子不再想做,也逐漸地想不到去做了。父親總是安排好一切,給孩子造成一種不需要自己的印象,孩子得不到機會去學習照顧自己,依賴心理也就悄然而生。這會讓孩子更依附父親,以致父親一不在身邊,他就手足無措。

其實,青春期男孩的成長就像竹筍脫掉了層層外衣成為竹子一樣,需要一點點地擺脫對父親的依賴。父親要知道如何在恰當的時候幫助孩子脫去“保護層”。如果孩子在青春期還不能順利地從依賴期過渡到獨立期,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依賴性人格。表現為非常懶惰,不願動手做事,思維不活躍、“腦子笨”,遇事沒主見,沒有進取精神。那麼,父親應該如何將青春期男孩的依賴感降到最低,讓他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小男子漢呢?

1.讓男孩自己解決“私人問題”

對男孩的“私人問題”,爸爸要鼓勵男孩自行解決,別隨意插手。孩子的選擇會有幼稚、不完善的地方,但爸爸要清楚,再不成熟的決定,也是孩子自己的決定。孩子需要這種自我選擇、決斷的機會。孩子會在失敗中走向成熟,個人獨立性也會得到提升。

小雄今天和大飛因為爭搶遊戲機打架了。回家後,小雄向爸爸抱怨。爸爸說:“大飛是你的朋友,這是你們之間的事,你自己去解決好嗎?爸爸幫不了你。”小雄說:“我不知道怎麼辦,你給我點建議吧。”爸爸還是搖頭拒絕了。第二天,小雄見到大飛後主動讓出遊戲機,兩個人又和好了。

父親不隨意插手孩子的事,就是給孩子自主抉擇的權力。孩子在自我抉擇中逐漸擺脫對父親的依賴,學會了獨立,走向了成熟。

2.及時糾正男孩已形成的依賴心理

父親一旦發現孩子有依賴性,就必須及時給予糾正和改過。首先了解孩子依賴心理的形成原因,以此為基礎,使用一定的策略。

一個孩子上學經常忘帶課本,於是便在學校打電話,讓父親送課本。有時,父親有事送晚了,這個孩子還埋怨父母耽誤了他上課。後來,父親改變了送課本的做法,而是鄭重地告訴兒子:“今後忘了帶課本,隻能你自己回家去拿了。或者你和同學共用一個課本。”幾次之後,這個孩子吃了忘帶課本的苦頭,慢慢就改正了這個缺點。

一位業績輝煌的公司老板曾說過:他準備讓自己即將畢業的兒子先到別的企業裏工作,讓他在那裏鍛煉鍛煉、吃吃苦頭。他不想讓兒子一開始就和自己在一起,因為他擔心兒子會總是依賴他,指望他的幫助。這位老板的做法應該受到讚賞,相信他的兒子將來會有所成就,最起碼不會比早早就藏到父親的庇護傘下的人差。父親一定要記住:一個人一旦不再需要別人的援助,自強自立起來,他就算踏上了成功之路。

3.少給男孩定規矩

降低男孩的依賴感,培養他的獨立性格,就不能規矩森嚴。孩子想要獲得獨立性格,需要更多的自由。爸爸總是定規矩,孩子的個性就會被束縛。

王爍有很多自主權,他上初中時,爸爸隻給了他一個規定:做完作業再玩。他很自覺,每天都按規定來做。王爍在初中時,學會了自主學習。長大後,爸爸給他定的規矩也越來越少。高中時,爸爸對他說:“照顧好自己。”王爍也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