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高校輔導員與學生溝通方法的技巧(1 / 2)

淺談高校輔導員與學生溝通方法的技巧

法律法規

作者:洪霜

【摘要】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直接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加強與大學生的溝通交流是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可以讓輔導員及時掌握學生的信息,還可以幫助輔導員正確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維持學生安全及學校穩定。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學生,技巧

一、高校輔導員與學生溝通的意義

1.了解和掌握學生思想動態進一步規範大學生日常行為高校輔導員通過與學生的有效溝通,能及時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心理、情感等各方麵動態防患於未然,為學生事務管理規定的製定和學生活動的組織、策劃提供參考信息以及大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監督起到一定作用,並能將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向相關部門反映,起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作用。同時,能更有針對性地做好和監督好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及學生日常行為規範。

2.幫助及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階段不僅是進行知識積累的階段,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真正確立起來,完善起來的重要時期。當代大學生是未來青年中的優秀群體代表,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狀況如何,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安定團結和社會文明進步。麵對各種的競爭他們表現著自信滿滿,他們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分辨能力欠缺,他們習慣於用自己的標準判斷審視問題。他們不願受到束縛但又缺乏自立的精神。他們有強烈的自我實現意識,過分關注個人的感受和利益,而忽略集體利益或其他成員的權益及感受,缺少基本的團隊責任感和協作精神。

3.增強和融洽師生關係和諧的師生關係來源於彼此的相互溝通。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的有效溝通,能使學生大膽地說出他們心中的想法、意見等,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友誼和情感,提高工作效率。如果輔導員能經常與大學生溝通,還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產生親切感、歸屬感,,建立起相互信任、彼此理解的師生關係。有利於輔導員的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高校輔導員與學生溝通的影響因素

1.情緒因素。情緒是一種具有感染力的心理因素,可對溝通的有效性產生直接影響。輕鬆愉悅的情緒,能增強一個人的溝通興趣和能力;而氣憤、焦慮、煩躁等負性的情緒可幹擾一個人傳遞或接受信息的本能。當溝通者處於特定情緒時,常常會對信息的理解“失真”。例如當溝通者處於憤怒、激動狀態時,對某些信息的反常常會過分(超過應有的限度),甚至誤解;當溝通者處於悲痛、傷感狀態時,對某些信息的反常會淡漠、遲鈍(達不到應有的限度),也會影響溝通。

2.態度因素。態度通常是指個人對某一客體所持的評價與心理傾向,並以各種不同的行為表現出來,它對人的行為具有指導作用。個人動機和態度是影響溝通效果的重要因素。缺乏實事求是的態度會造成溝通的障礙;生動誠懇的語態有助於溝通的生動性和說服力。

3.溝通技能因素。輔導員工作的開展,教育目標的實現,都要靠有效的溝通,因而溝通技能就成為了輔導員的基本能力之一。輔導員溝通技能一般包含著表達能力、爭辯能力、傾聽能力和設計能力等幾個方麵。輔導員溝通能力指輔導員與溝通對象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輔導員溝通能力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和諧校園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