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鬆下幸之助到東京辦事處巡視,辦事處裏麵四處擺著真空管,他第一次看到“真空管”。那時候真空管裝置在收音機裏,非常暢銷。辦事處主任對他說:“這是最近東京最暢銷的東西,大阪方麵是不是要賣賣看?”
鬆下先生聽了之後覺得“很有意思”,希望能夠盡早在大阪發售,因此當場就指令和真空管製造廠交涉。結果辦事處發現那家工廠規模很小,資金也不雄厚,生產根本趕不上訂貨,於是當場先付出價款購買1000個,但想再多買一個都有困難。
回到大阪,鬆下就找到真空管的批發商,當時因為來貨很少,所以大家都急著趕快訂貨。這種情況大概持續了五六個月,而鬆下電器也因此多了一萬多元的收入,這在當時來說已經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了。後來製造真空管的廠家慢慢多了起來,各種廠牌漸漸出現,價格也逐漸下降。
看到這種情況之後,鬆下認為一定要認真處理這件事情,因為照這樣下去,鬆下電器可能增加的利潤會很有限,雖說還有一些利潤,而且銷路也可以,但情況已經有所變化,和前一陣子的形勢已經大不相同了。鬆下認為重點在於如何掌握形勢演變的趨勢而不安於現狀。因此,先見之明是非常重要的。雖然目前賣真空管還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但鬆下先生不想幹了,這樣似乎有點可惜,何況還是在沒有賺到更多錢的時候。其實,做生意還要注意情況的變化,必須要有應變的本能,這就是讓他萌發撒手不幹念頭的原因。況且已經賺取一萬元的利潤也應該收手了,再貪心就不太好。真空管的販賣情況是不是在他的預測之內呢?
鬆下就這樣收手了,也把自己的意思通知生產工廠和客戶,工廠方麵因為可以無條件獲得大阪地區的客戶,心裏當然高興得不得了,而客戶方麵自然也不會反對。於是,鬆下就從這個還沒有創造可觀利益的真空管販賣事業上撤資了。過了四五個月之後,收音機配件的售價急轉而下,使一些獲利還不錯的工廠和販賣店一起陷入困境。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鬆下便接手了一家麵臨倒閉的縫紉機公司。當時,他信心十足要讓公司死灰複燃,但由於他不善長於此方向的業務、加之競爭對手強勢,自感無力抗急,便立即撤了回來。當然,費了一番工夫以後退出來,財力、物力、人力都會有些損失,但總比繼續毫無希望地撐下去來得劃算。
1964年10月,鬆下幸之助分析了方方麵麵的情況後,決定停止大型電子計算機的開發生產。在這之前,鬆下電器公司的通信部已經為此項工作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並且已經試製成功了該項產品。但是,大型計算機的市場前景不容樂觀,需求量極少。鑒於這種情況,鬆下決定放棄這個項目。該決議一經發布,頓時輿論嘩然,來自內部、外部的不同意見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大家一致認為,花費5年時間、耗資巨大的項目就此放棄,得不償失。要放棄,日本國內7家生產廠家中的另外6家也可以放棄,為何是鬆下電器公司首先放棄呢?
來自外部的輿論更有許多猜測,他們認為鬆下電器公司要麼是因為技術跟不上,要麼是因為財政赤字才放棄這個項目的。就連一些高級職員,對鬆下幸之助的決議也持懷疑態度。當時,鬆下幸之助麵臨眾多的困擾和煩惱,但他頂住各種意見和輿論,毅然停止了這個沒有前途的項目,把人力、物力、財力用到其他方麵。後來的事實證明,鬆下幸之助的這個決策是正確的。
為什麼鬆下電器公司放棄了已花費5年時間、投入了巨額資金進行開發、眼看就要有收獲的項目呢?
原來,鬆下幸之助發現,電腦市場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僅在日本就有富士通、日立等公司在做最後的衝刺,如果此時鬆下電器再加入,也許會生存下來,但也有可能導致全軍覆沒,這就等於拿整個公司下賭注。所以,麵對這樣的市場形勢,他毅然作出退出大型計算機市場的決策,這是在冷靜思考後的勇敢大撤退。正是因為這次大撤退,鬆下公司在其他領域獲得了更快更好的發展。
瑞士軍事理論家菲米尼有一句名言:“一次良好的撤退,應與一次偉大的勝利一樣受到獎賞。”是進是退,是放棄還是堅持,關鍵在於分析當時的大勢,把握時機。然而,這一切都是不容易的。鬆下認為,準確地把握時機,全靠第六感覺。這並不神秘,因為這種第六感覺是經過長期的修煉得來的,是曆盡滄桑而獲得的心得。特別是對於大公司來說,更要如履薄冰,及時悟道。對此,鬆下的經營理念是經常向前輩、批發商、零售商、顧客等討教,以他們的觀點來檢驗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