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站
澳大利亞女導演蘇-布魯克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拍電影,至今一共隻有六部作品,在本土之外的知名度並不高。《尋找格蕾絲》是她第一次進入三大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影片帶有明顯的女性電影氣質,清淡細膩,展示了普通人不普通的人生時刻。
故事發生在澳大利亞人煙稀少的公路上,藍天白雲大草原,長長的公路上一輛獨行的大巴車。影片一開始就給出了荒涼裏帶暖的色調,為整個片子定下了敘述節奏和基調。電影講述了一個簡單的故事,14歲的少女格蕾絲因為個人原因離家出走,最後被父母找到。結構上則以不同人物為主線,割裂成不同片段,冠以“……的故事”標題,每個人的故事不斷擴展,還原一個相對完整的真相。
第一段故事,少女格蕾絲和好友薩芙在離家出走的路上遇到一個神秘帥氣的男生,格蕾絲很快與男生打成一片,這讓薩芙感到備受冷落。兩個好友中途分手,格蕾絲和男生共度一度,醒來渣男已經獨自離開,並且還沒付房錢。身無分文的格蕾絲在公路上被前來尋找她的父母找到。
在這一段裏,很多懸念被埋下,格蕾絲為什麼離家出走?背包裏裝的讓兩個女孩相視一笑的東西是什麼?
這些懸念在後麵的一個個故事中被揭開。所有的故事都和這段離家出走的公路之行相關,隻是以不同人物為視角,故事被延展開,內容一點點擴充,人物一點點增加。一開始,以為是兩個女孩兒的故事,後來以為是男孩和兩個女孩的故事,再後來以為是父母和孩子的故事……
第二個布魯斯的故事開始時,可以看到卡車司機布魯斯從加油站前經過,後景就是在大巴車停車休息時在車下調情的格蕾絲和男生。這個鏡頭讓人意識到導演要怎樣講故事,原本這種人物間有所關聯又自成係統的手法並不新穎。
但布魯克斯不同之處在於,隨著影片一點點展開,我們才知道導演並沒有真的想講一個離家出走的故事,而是想要用鏡頭還原生活真相。故事本身沒那麼重要,背後的中產階級諷刺批判也是老生常談,導演也並不想為人生下定義,隻用平和的手段,把我們忽略的故事背後的人生展現出來,所以故事本身被淡化了。
鬆散的故事中,有幽默,有情懷,有諷刺批判,有對普通人平凡心的溫暖回應。所有的事都是當代普通家庭中再平常不過的生活:女人疑心丈夫焦慮孩子、男主人會為情人存著私房錢、老男人關心自己的假牙、小女孩兒叛逆出走。它們似乎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因而早已被忽略。
導演細膩的鏡頭,讓我們再次發現,原來這些平淡生活背後還有那麼多溫馨、歡樂、無奈、痛苦的時刻,發現生活的內容是這樣豐富。一直到影片最後,看似這個小事件已經完整,事實上仍然不過是生活的冰山一角。
關於格蕾絲同母異父的哥哥,關於那個騙了她一晚的年輕英俊的渣男,關於父親的情人……還有那麼多人,那麼多故事,無法用情節講述的,才是生活本身。雖然有一些細節安排的比較刻意,情節有些地方生澀,但《尋找格蕾絲》仍不失為一部細膩溫暖的女性作品。
(完)